這可說是一篇千古奇文,有其特殊價值,特別在書法藝術方面,內容涵蓋天文、歷史、地理、倫理、修身、治國方方面面的知識,都可在抄練中學習。
有元一代,政治可謂乏善足陳。幸有元朝也有趙孟頫,成為一朝藝術的代表。
誰料得到,不及50年,台灣就有李登輝、李遠哲之流出現,以教育改革為名,去中國化為實。手段之一就是減少閱讀文言文。
現今學習書法比古人容易,主要原因是範本很多而且印刷精美,唯古人書寫的機會多,今人有機會書寫的時間不多。
雖然王維有「詩佛」的雅號,但詩壇的地位和成就遠遠未及「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二人。今次勝出,實在是可吐氣揚眉了。
1971年秋,中大文物館成立。就在金秋,讓我們憶故談今,走進館長的世界,探討博物館如何透過可持續發展,發揮社會影響力,如何「格物創新」。
白紙黑字,書法是有生命的。所以古人說,敬惜字紙。筆墨自在,歲月悠悠。願能揮毫無礙,行雲流水。願中華瑰寶,歷劫不磨,書香永繼。願中華文化,源源不絕,代代相傳。
羲之在唐太宗的推崇下,竟未有一紙真跡存世,所見均為雙鈎、摹本,但學書者均以之為大宗,天下第一行書的複製品多達百餘種,可見追隨者眾,純從書法而論,既是極品,真真假假並不能減退蘭亭的價值。
作爲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張教授對於傳統文化有着濃厚興趣,更充滿感情。他認爲最好的國民教育就是學好中國文化。而文言文,則是進入文化殿堂的重要工具。至於如何學好古文,他認爲最好的方法就是背誦。
紹興既沒有周莊的熱鬧,也沒有烏鎮的安寂,而是在兩者之間覓得美妙平衡。最重要的是,這裏依然是居民區,有了居民,整個老城就依然具有生命力,依然延續着歷史的韻味。
江南水鄉中,我獨愛紹興。曾多次造訪,但依然意猶未盡。「古城小橋多,人家盡枕河」,只要來到紹興,好好的住上幾天,就明白爲何其被稱爲「沒有圍牆的歷史博物館」。
我們是該放下對書法的敬畏,不妨把《快雪時晴帖》看成是王羲之邀約我們一起去看雪的一條簡訊,一起「躺平」。這樣的話,是不是會多一些年輕人、門外漢會願意走入這些展覽去欣賞呢?
大家推舉王羲之為《蘭亭詩集》作序,於是微醉而大樂的王羲之便即席揮毫,寫了362字的序文,以記錄當天的雅事,及對人生變幻無常的感覺。那篇驚世的傑作、千古不朽的書法就是如此誕生。
M+展出了曾灶財的塗鴉,不知館方如何介紹有關作品,若說是書法,筆者只能一笑,蓋收藏者對中國文化的一無所知,對書法藝術更無欣賞及判斷能力,夏蟲不可以語冰。柱子上的文字,庶幾近耳。
紹興的老街很有味道。我很喜歡一個人獨自走在這些街道上,細看歲月的痕跡,靜聽歷史的低喃。在這些古老的街道大門前,時而坐着幾個老人,平靜地享受着黃昏時光,從他們的臉上能看到歲月的滄桑,也有江山靜好的從容。
爸爸告訴Grace游泳冠軍、音樂家、畫家都懂得恆心,恆心就是不放棄,堅持下去,繼續努力,直到達到自己訂的目標!
賁卦的山和火之象,何以導出「君子以明庶政,無敢折獄」的意思呢。首先,有「火」的明照,具備打理政務的基礎,可以打理一般政務。「折獄」的「折」,是斷的意思,「折獄」就是對訴訟事件作出判斷。
書法常以「力透紙背」來形容筆劃有力,以為只要用力執筆,再用力寫,便必然達到字劃有力的境界。
從表面看,《蘭亭集序》、《祭姪文稿》修改塗抹的痕跡顯著,或會被人覺得只是一幅草稿,或充其量是未完成作品,為何成為千古名作,「排名」還在《寒食詩帖》之上?
現在很多人教書法,臨摹是必須階段。摹是初階,臨是進階。摹一段時日,就要臨了。要臨多久,因人而異,也因理想而異。沒有書法名家不是刻苦臨寫前人碑帖的,而且不是一家,而是遍臨各家。
挖人祖墳,不光是盜人財物、辱人先人,還是斷人子孫風水氣脈,所以當王羲之獲知祖墳第二次遭人盜毀,心肝俱摧,寢食難安,激憤之下給朋友寫了一封短札。
王羲之希冀用文人留名後世來消磨人生短暫的苦痛的設想,很大程度受到同時期人石崇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