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統性羞愧」讓我們無法團結起來,要求現有系統變得更好,或是一起努力建立起替代系統,而是讓我們生活在恐懼與自我厭惡之中,拉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大學中的實習給予學生渠道提早體驗理想中的工作,以免學生們投身第一份工作時,才發現不似預期,卻又難以打退堂鼓。

人的大腦裏有一本專門用來紀錄壓力的「筆記本」,當遇到傳統形式的壓力時,大腦會警覺並用紅筆寫上大大的字以便識別威脅、啟動防禦機制,當壓力消除,大筆一畫就能消掉。

僧人模式可以幫助我們跨越瓶頸,實現自己的目標,我們的自我價值感也會得到提升。但長時間保持專注是不可能的,所以建議在一定的時間後,脫離僧人模式休息一下。

日本熟齡離婚趨勢愈來愈流行。不少女性認為她們看透了婚姻,從以前將生活重心放孩子和丈夫身上,變成放回自我價值與滿足的層面上,找回自己的初心。

讓孩子找到生命熱愛,敢於成為自己,他們才能有終身學習的熱情,以堅定的步伐踏上生命路途!

所謂「人比人,比死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如果追求完美,只會變得虛假。

一個人覺得自己不夠好,自尊心低時,會欺凌別人,傷害他人自尊。然後那位被欺凌者就會欺凌其他人,造成惡性循環。

生命成長是漫長的道路,好像蓋高樓一樣,底層的根基是最重要的建構。現今教育場景充斥着自閉、過動、學習遲緩、讀寫障礙、心理疾病和情緒障礙等等症狀的孩子,有多少是基於遺傳基因,教養環境、又或者是天生氣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