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佛所行:福慧雙修,悲智雙運。

養生從30歲左右就該開始。健康第一是要活的長,第二是要活得好。

到了晚年,最大的恐懼是被逼從負責任的成年人變成仰賴他人幫助的人。

台東孩子的書屋,是已故創辦人陳俊朗呵護偏鄉貧困孩子愛的故事,20年來照顧2500個孩子,讓他們在書屋的庇護下,得以成長。

我認為在美國感恩節有兩個重要的意義:第一是給每個人一個機會檢討自己生活的優點與缺點;第二是給每個人一個機會與自己最喜愛的親友團聚。

行佛所行: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

決定一個家庭幸福的原因,不是貧窮或富有,不是健康或疾病,而是我們與家人相處時的態度,是我們向家人所展露的情緒或脾氣。

教育下一代的重擔是需要家庭、學校及社會共同挑起。家長的身教至為重要,俗語說「言教不如身教」,小孩的學習模仿能力高,常常有樣學樣,所以家庭的耳濡目染影響下一代至深。

溫柔、有趣、不必太激烈 ,三餐、四季、不必太匆忙,不疾不徐地,把自己活成一道美景,還給生活最美好的樣子,這就是一個女人最好的樣子。

被「反送中」撕裂的家庭,應透過增加溝通,希望可以逐步達致和解,因為若果只是避而不談,分歧就會在背地裏不斷擴大,下次衝突的時候就會更難收拾。

今天,父母的角色又是什麼?對於仍在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説,父母絕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教育科研是做出來的,而不是寫出來的。」這本來是不言而喻的,可現在不得不作為常識來強調。因為在現在一些的校長和老師眼中,教育科研似乎就是寫論文,所以誰寫得多誰的教研科研就搞得好。

如果世上的人們都有知足的心,人與人之間還有什麼好計較的,家庭、社會還會不幸福嗎?

如果沒辦法經營好家庭,人生其他成就的意義何在?唯有家庭的圓融美滿,人們才能享有真正平實的快樂。

怵目驚心的虐童事件,大多來自於經濟壓力。當家庭高壓鍋逼近臨界點,孩子便成為犧牲品。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避免悲劇不斷重演?

教養子女是費盡心力的重任,即使家境和生活環境欠佳,亦能藉親子教養彌補。

把什麼都歸咎為社會的責任,一概以動用社會的資源去解決問題,而不向個人問責,不借助家庭的功能去解決問題,對人類的發展並不一定有好處。現時香港的社會主義傾向又再抬頭,所以我來唱唱反調。

香港學生總的來說是幸福的,不幸的只是繁重功課,但不要小看「功課/成績傷害」,它也是無聲無息、日積月累的把某部分同學推出學習之門,也撕裂夫妻關係。

我覺得現在也是時候向學校施壓,告訴校長,有些方法或許不切合這年代。

現實是︰生育的原始目的是為了種族的延續,對個體的生存並不會帶來太多的好處。因此,如果任由個體自作選擇的話,生育只會愈來愈少。

近月接二連三的虐兒案,反映香港缺乏「生命教育」和「家庭教育」。現在務必重新檢討,做一個有愛心的父母。

即使是接受良好道德教育的兒童,也會有表現未如理想的時候。當這種情況出現時,父母須要讓孩子從小學習面對後果。

只要有心,只要有情,哪裏都一樣,天涯共此時,千里共嬋娟……

「給予家人的愛,應該是他們需要的支持,而不是自己的想給的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