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祝願人人都能有一套適合自己個性和能力的「學習有方錦囊」,深信良好的學習意願有利高效的學習,有利活出有意義的人生。
樹要想靜下來,可惜風不止,是樹的無奈;親不待,是子女的無奈。所以行孝要及時,「百行以孝為先」,那是至理名言。
我們的成人世界,還受到種種條件的引導和制約,忘恩負義會導致諸般後果,我們也會因此約束自己的行爲。但孩子們的世界呢?在孝道缺位的環境下,他們的孝順與否根本無所指引,也缺乏約束,更毫無後果。
塞涅卡是古羅馬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哲學家,對於忘恩負義有着深入探討。他先予以定義和分類,繼而探討為什麼人會忘恩負義,也提出處理辦法。這些分析對於我們了解孝道之淪落及處理,很有參考價值。
孝道之行,刻不容緩,在此我們最爲需要的,是常識和共識。
有關孝道的論題,涉及兩個層面,一是現代社會是否需要推行孝道,二是應該如何執行,前者是價值原則,後者是具體細節。分清兩者之内容,辨清兩者之主次,有助我們對於該事件之深入了解。
《遊子吟》的末2句委婉多風,表現出孝子的心聲,言盡而意不盡,較之《詩經・小雅・蓼莪》「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更多了一份柔性的情感。
對於溺愛,司馬光的看法是,「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也,愛而不教,淪於不肖,陷於大惡,入於刑辟,歸於亂亡,非他人敗之,母敗之也」。此論鞭辟入裏,道出為人父母,必須養教結合,不可溺愛的道理。
因着經濟的進步,全球的教育水平增長,科技的發展,生活的節奏已經不容許我們堅持繁文縟節,不少傳統、儀式一再簡化、刪除,到最後只剩下外在的形式軀殼,離開事物的本質愈來愈遠。
對我來說,眼見祖墳破損不堪,長滿青苔,由於樹木太多,遮住陽光,甚至通往祖墳的一條石徑,也變成了墨綠色濕濕滑滑,不宜行走,由於經年不見太陽,導致祖墳周圍寸草不生,此景使我心有戚戚。
母親是最平凡不過的角色,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母親;但母親也是世上最偉大的人物呢!
俗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正如大自然有高山、溪流、大海,展現高低錯落之美;家庭裏也要有對長輩的尊重,才能展現人性之美。
為人子女在行事前實應深思熟慮,身體的傷害,幸運的話可以在一段時間後康復,但是也有人因此造成終身遺憾。不論結果如何,傷在子女身,無不痛在父母心。
父母是孩子的「模」。父母如何對待祖父母,孩子會有樣學樣,因此孝順應及時;而且父母有如堂上活佛,應時時噓寒問暖,盡心侍奉。
其實不管是不是佛教徒,都知道生、老、病、死是人人不可能避免的。作為一個佛教徒,更應知道死亡並非生命的完結,只是有另一個機會重生而已。
行佛所行:百行孝為先。
在中國,「私」是壞的事情,為了賺錢給自己是不對的。朱熹想到了,賺錢給自己就是不對的,而為祖宗賺到錢,這是光宗耀祖的,沒有不對的。
行善、行孝不能等,期待各位年輕菩薩要好好孝順堂上雙親,因為孝道是人倫至理。行孝之外,也希望大家把握時間多付出,用愛來美化這個世界。
真正讓一個家庭興旺的,並不是財富多少,如果一家人因利生怨,還不如平淡度日更加幸福美好。勤儉、孝道、和睦對一個家庭至關重要,這才是家庭興旺的徵兆,有一個,就很好、了不起!
所謂「四法」,是指三代權力繼承,法天法地法質法文,據法而確立帝舜、夏禹、商湯、周文的王權,他們得天授權而為聖人立為王,這便是「王法」,以「王法」為原則,繼承先祖軒轅黃帝之命而立為君。
蓋茨說:「我們的孩子將接受一流的教育,並可得到一些錢,足以保證他們不會貧困,但他們都會離開家庭,擁有自己的事業。」
道德講堂的普世教育,必須從「紮大根,立大本」開始,「孝」是性德的「根」,「敬」是性德的「本」。其他的德目,「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都從這裏生出來的,那是細目,「根本」就是「孝」跟「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