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美國真的有傷害到香港而又不自損的制裁,她不會手軟,問題是,她真的有此能力嗎?這涉及她有無可行的方法及制裁是否只會傷敵八百而自損一千?
中國汲取教訓,應知道對美國讓步,出手救美國的經濟,美國都不會改變對中國的敵意,反而會得寸進尺。
今回大國再三交鋒,且是有備而來,香港處境夾縫,左右為難,勢殃及池魚,而聯繫匯率又樹大招風,相信衝擊投資信心不少。
美國對中國訂立「港版國安法」表示會對香港進行制裁,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副所長宋恩榮教授認為,美國的所謂制裁,對香港的影響是心理多於實質。
個人認為如美國真的動真格要制裁中國和香港,不讓中國和香港使用SWIFT的平台兌換美元,勢必引起巨大的震盪,不但會引發金融海嘯,還會波及美元「超級貨幣」的地位。
香港以前是福地,以後未知。香港經歷多個經濟及市場震盪,市民有損失,但論驚恐卻比不上政治問題的衝擊。
匯率問題太過技術性,資金出入的數據又不易掌握,再加上港元主宰着全香港人的身家,難怪一講到聯繫匯率,幻想力就特別豐富。
走到這一步,北京是狠下了心,香港則是命懸一線;往後發展,很難預見會有樂觀結果。
長年累月的資金氾濫,造就新一輪金融瘟疫,空前絕後無限量寬,有如飲鴆止渴,不能自拔,按侵侵一貫眼裏只有美國利益的單邊思維,肯定以為放水可救市,兼可殺病毒,未見疫苗應市,卻可擇日翻身,典型盲目樂觀。
中國經濟規模之大,在經濟順風順水時,其他市場可能埋怨未有受惠。相反現在,其負面破壞力確實不能低估。全球供應鏈,尤其是智能手機等環節,會否受武漢疫情影響,絕對是有其可能。
中美貿易戰談談打打,加上美國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中美對抗之勢已成,香港在這場大國「鬥爭」之中沒有什麼角色可以扮演,反而因為「一國」利益要先行,香港只能配合北京的政策,自主發揮的空間近乎零。
美國要制裁港官好像是大事,其實作用不大,真正要命的,其實是金融制裁,這方面香港完全被動,北京也幫不上太大忙。
香港不用現金的消費方式愈趨普遍。市民有多種支付方式可選擇,就算市面缺乏現金,也不會令社會停止運作。因此,提出「擠提」以求「攬炒」的人,忘記了現金有很多替代品。
香港政府應當果斷大氣面對此類似乎本可緩可急的社會問題,應改變以往「議而不決,決而不作,作而無效」的失效管理。
美國不是傻,早就知其霸權力量不再單一主導,金融是唯一未被挑戰的堡壘。現在竟然有西方陣營聲音呼籲做美國世界,往後日子只會更亂,美國亦更有攪局意圖。
美國政府若用洪荒之力去攻擊港元又如何?美國政府手上並無港元,若要成功沽空,便要借入以萬億計的港元,而且風險甚大。
現時強美元只是反映環球經濟正處於一個極脆弱的環境,如果各國政府不齊心合作穩定環球經濟走勢,未來的金融市場將會又有一場劇烈波動了。
客戶外幣存款則存放境外同業等資產照應,外幣及港元存款掉換,資金實際未流出銀行系統,卻造成外資進出假像。
美國在特朗普極右政權上台後,正是自以為聰明絕頂,實質是瘋狂幼稚的表現。美國社會是否會坐視滅亡而不尋求自救、把特朗普及其政府拉下台來?假如真的這樣發展,是世界之福、中國之福,也是美國之福。
10年前的金融風暴肯定了中國的經濟勢力在世界上的地位,那是一個契機;特朗普的出現摧毀了美國一直把持住的道德高地,是中國爭取全球話事權的一個契機。這次的中美角力歸根究柢是意識形態之爭,貿易只是藉口而已。
中國經濟擴張,過往是粗放,追求數量和GDP,背後是無序的生產能力擴張,以及其後的房地產膨脹,推動的力量是社會與政府不停宣傳的消費主義。
如何避免掉進一些美元霸權弄出來的陷阱?其中一種思維是減少使用美元作支付媒介。什麼貨幣能被當作美元的代替品?港元其實有不錯的條件。
作者: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編輯部2018-12-20
中美停止加徵新關稅,從國內市場到全球市場都會帶來深刻影響。此次會談的最大成果在經貿共識之外,還在更重要地意義上暫時遏止住了中美兩國今年快速滑向新冷戰的危險趨勢。
現在貿易的關稅戰暫停了,下一步怎麼樣?中國會支持購買石油改用歐元或人民幣結算,以削弱美元的霸權地位;美國則有可能阻止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至於科技上的競爭早已開始,中國肯定會大幅增加科研的投資。
由於梅鐸家對英超以至天空電視的特殊情感,他家一直要把天空電視私有化,要100%控制天空電視。
鈔票人人喜歡,假鈔誰都痛恨。反對假鈔,就要理解貨幣本質。在貨幣電子化時代,犯罪集團製造假鈔將更加困難,市面遇見假鈔的概率將大大降低。
大銀行業績期,不少老總說得坦白,加息不單止不一定代表息差存在擴闊空間,反而有可能構成壓力。
中國政府和金融機構應在政策上實施逐步去美元化的原則,務求在中美貿易摩擦中爭取主動,減輕受美國的威脅和金融掠奪。
香港利率趨勢正在向上,即使沒有優惠利率的上調,拆息以至定期存款利率已正在向上。但息口向上就會影響樓市?
或許我們可以看到,美國正全力製造新一輪的國際金融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