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式改革,最後能否創出另一套中國式軟實力與美國抗衡,令中國在經歷眼前的困境之後,能夠再創高峰?這對中國來說是一個重大考驗。

中國改革開放後所經歷的有成功,亦有不成功,但總的來說,中國取得的進步是比較多和顯著的。而且因為它內在的「試驗、學習、調整」的規律,它亦形成了一種自己修復的能力。

市一定要救,但救的是已支付部分房款的民眾和爛尾樓,不能援助已建成卻無市場要求的地產項目,不能援助投機炒賣的購房客,地方與中央財政,不能用作延續地產泡沫。

18世紀英國已是世界第一大國,但等到1840年才發動鴉片戰爭,擊敗大清。最終,這段百年不遇的變革,成功是日本1856年的明治維新,1861年取消農奴制度的俄羅斯帝國,但國力已強是美國。

自從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不斷地透過「試驗、學習和調整」的機制,並運用它大規模的組織能力,使整個國家具備高韌性的發展,在困難中始終擁有一股向上的力量,這是我認為中國可以的原由。

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在科技發展的一些範疇亦處先進國家前列。中國的物質文明,將在美國政府全力阻撓下繼續前進。但如何繼續發展中國精神文明,及促進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相協調將是關鍵。

雄安成為新聞焦點,不是因為它的建設,而是因為習近平考察的陣容。從現實角度看,這反映中央對雄安的重視。但不少圈內人卻從政治角度看,這樣的態勢主要是突出習近平「眾星拱照的核心地位」。

父親已去,我唯希望在文字裏「留住」他。我把父親彌留之際我對他說的一些話收錄於此:思想者的生命是思想,這一代一代的學生中,一定會有些人將您的經濟學理論和思想傳承下去,這就是您生命的延續。

對一般香港人來說,大灣區至今仍然是一個宣傳上唱得起勁的概念,但實際上可以為香港帶來什麼改變,相信很多人都茫無頭緒。

我意識到,「中國現代文明秩序」還遠未建構完成,在建構的過程中,還不免會遭遇到困難與挫折,但它是無數代中國志士仁人的歷史共業,已形成沛然莫之能禦的思想力量。

中國170年的現代化歷史中,每個時代志士仁人心中鼓動着的無不是強烈的「救亡圖強」的意念。在這裏,我必須指出,「救亡圖強」之外,中國現代化還有一個更積極性的目標,那就是「建構一個中國的現代文明」。

中國綜合影響力日趨廣泛,全世界十分關注兩會的召開、經過、結論,以及新一屆政府的政策與人事布局。但甚麼叫兩會精神?價值又在哪裹?

2025年「廣佛經濟」預計總量將達到5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2022年國內生產總值的1/24,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輻射作用更加突顯。潮汕三市本來就是一家人,加速推進同城化,達至三贏可期。大潮汕,加油!

香園圍村與深圳河之間,有山丘名為白虎山(亦稱白花山),是新界地區最北山丘,居高俯瞰,邊境形勢及附近地貌山林,可盡收眼底。往昔這範圍屬於邊境禁區,因近年逐步開放,走訪鄉村或行山路徑今時多了選擇。

在北京,全國人大代表、外交部部長秦剛首次以外長身份出席中外記者會。他說,當今世界正進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將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

中國已經展示了在工業、科學和技術領域的廣泛能力,並繼續朝着現代化社會的方向邁進。可以預見,這個趨勢發展之下,中國將為構建新的世界經濟秩序作出重要貢獻。

江澤民年前逝世,是非功過定論有待時日;北京高調紀念,難免勾起一些回憶。我40多年前就開始和他共事,及至他離任前還有純業務交往。現在時髦前傳(prequel),不妨分享一下他如何最早得到最高層賞識。

台灣中研院院士、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朱雲漢教授周日(2月5日)晚間傳出在家中逝世,享年67歲。

我認為兔年應該是中國經濟好轉的一年,除非出現一些特大的黑天鵝事件。2023年中國亦會持續為世界經濟增長作出很大的貢獻。

自1980年代以來,無數內地官員、企業和各界人士紛紛來港學習香港的先進經驗及學習西方現代文明。香港成為中國大陸通向海洋、與國際接軌的出口,亦即中國大陸文明與海洋世界文明的交匯點,這種作用還適用這時代?

近日美元匯價已開始回落,資金將回流新興市場,世界經濟將發展得更加平衡與健康。香港將更容易在這種環境下找到自己的角色。

改革開放初期,廣東人才輩出,他們敢於探索創新,有魄力,努力不懈,不計個人得失,特別是與香港人視如親人,建立了互相信賴合作的同胞之情,其中一位便是黎子流先生。

中國改變嚴格封控是好事,但政策轉變牽涉面廣,民眾未必有足夠心理準備,在未來一段時間,放寬管控也許會帶來極大衝擊!防疫措施突然急轉彎,內地政府必須做好宣傳教育工作,教導民眾在新措施下應該如何自處。

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洪為民教授出版新書《開新篇:香港的改革與開放》,就香港的改革、開放以及如何更好地參與大灣區建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出不少觀點。

現在北京放棄了重視軟實力的做法,改以市場和金錢作為誘餌、經濟脅迫作為手段,執着於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意識形態鬥爭,令最終能夠輸出「中國模式」、扭轉西方的體制壟斷的機會,愈見渺茫。

減少學校收生的競爭無疑可以減低青少年的壓力,但PISA、經濟、綜合國力等又如何保證呢?作為父母的,面對不同的捨和得,又應如何為孩子作出取捨?

總體而言,江澤民是值得肯定和讚賞的領導人。他在一國兩制問題上,也按照1980年代的設計,較完整地落實鄧小平的設想。

即使中國所謂「失去了」美國和西方,中國人民不但不應該感到惋惜,反而應該視爲值得慶幸的事,因爲這代表「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走對了。

跨國企業的領導層應該以新的視角看待中國,並深刻理解改革的真正原因是什麼。他們應當分辨出什麼是政治口號,什麼是基本的商業邏輯,並從而制定自己的商業戰略。

過去內地以沿海經濟特區帶動全國改革開放,今天,國際和國內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粵港澳大灣區具有獨特的優勢,可以在國家高質量發展戰略中發揮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