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歲的王冬勝是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兼滙豐銀行慈善基金主席。他先後在金融管理局香港金融學院、貿易發展局一帶一路及大灣區委員會、總商會、 公益金及香港銀行學會等出任公職。
香港特首在最新的《施政報告》中強調推動中小學STEAM教育,計劃成立「數字教育策略發展督導委員會」,並更新初中科學課程以融入人工智能(AI)教學。
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每一位高中學生實在要享有連續3年學習中史的權利,教育局與學校合力創造獨立必修卻不用考公開試的高中中史科,是應有之義。
教學語言政策之下將本港中學分為中中及英中以應對中學生英語掌握程度不同,訂下以中文或英文作為不同科目教學語言。2005年適逢檢討年份,會有中中學校及英中學校更替的情況,為學界帶來極度不穩定狀態。
今天距孔柏之世超過2500年,歷世歷代無數的教育政策設定者、教學專業工作者,很多都能負責任地,以學生全人成長為本,持守孔柏之道,於情於理於法的教育原則上,特別在立身做人處世的價值觀上,教好下一代。
筆者認為校本管理要有效實踐,辦學團體必須擔任一個積極進取、務實有為的角色,而教育局應為此訂立行政準則,令辦學團體及法團校董會能領導學校推展優良教育。
書本是人類智慧的寶庫,閱讀是開啟知識之門的鑰匙。寫作能促進知識的傳遞,為嘉許本地作者,本屆十本好讀選舉特意新增本地原創大奬,表揚本地作者的創作才華,為他們提供更多曝光和發展機會。
副司長的挑戰在於經常處理突發事件,而身為跨部門高層,必須作清晰統籌指示,提供可操作方案,提供額外資源分配有關處理部門,令部門不須擔心分配工作不公問題,昔日部門畫地為牢的心態不再。
隨着人工智慧(AI)技術的日益普及,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變得更為重要。今屆「賽馬會運算思維教育計劃」(CoolThink@JC)頒獎典禮首設「傑出助教」獎項,而表揚老師和學校的貢獻。
香港的大學學費自1996年都沒有調整過,但通脹不斷增高,歷屆教育局長都覺得須適時提高大學學費。現屆政府為了公帑用得其所,終於將現今接近九成資助,分階段回復為八成。
香港高等教育在國家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是香港的主要競爭力之一。除了教育質素和國際化水平,在配合新時代需要推動高教創新變革上,香港也應走在前頭,為國家高教發展探索更多新方向、新模式。
近年香港處理教師失德問題,教育局一直按既定程序辦事,已嚴肅跟進若干涉嫌違反專業操守的個案。嚴懲相對教育,甚或防患於未然的預防措施,那一個策略最為有效?
從武漢學習團事件看,最大受害的是學校,事件令學校深度困擾,既要成立調查委員會,亦要向學生分析、向家長匯報,要安定教職員情緒,亦要重整學校聲譽。有幸的是,事件促使學校團結一致,師生同心,面對挫折而堅持。
中國學問傳統本是文史哲不分家,該教材適用性相當廣泛,高中、初中的中史學習,固然可用,視頻深入淺出,重點突出。相信,對小學認識中國歷史常識也產生作用。
關於100分的討論,絕非無緣無故的高調;而是將來歷史回顧,很可能是一個笑話。對孫子說:「你知道嗎,爺爺那時候讀書,都要爭取獲得100分!」
本地有不少有特色的學校,我相信大部分學校的老師同樣是用心教學。家長、學生不妨嘗試放下疑慮,多了解不同學校的辦學宗旨和特色,說不定從中會有新的發現。
升學,尤其是升讀大學,則從來都是社會流動及提高生產力的重要途徑,好的學校學位稀少,能否進入優秀的學校就讀,對個人前途及人生都可起到深遠影響,也會牽動着每一個相關家庭的情緒。
每年小一派位之後,不代表塵埃落定,有些家長還是力求最好,被派首選、次選、三選的91%的家長仍會抱「人望高處」的心態,「不妨一扣」。
「生仔要考牌」是社會大眾的呼聲,希望政府亦多關注在職父母所面對的挑戰,創造空間讓為人父母者能多參與家長學堂。
教育局為小學提供了40篇經典詩文名曰「建議篇章」,對教育下一代有什麼影響?當中又反映了多少中華文化的道德底蘊?
自評與外評應是雙結合,才能發揮更大的功效,以建立更強大的自評循環。
作者: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2022-11-21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在解說教育政策時表示,「科教興國」將成為未來香港教育發展新方向。重視學生多方面發展,也須持續提高教師專業能力,全力培育出愛國愛港愛家的新力軍。
教育局早前公布了更新的《香港學生資訊 素養》學習架構,又與新聞教育基金合作發展相關教材,希望培育學生媒體和資訊素養的方法。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在8月下旬邀請41間學校,超過400位中小學生參與拍攝《少年中國說》音樂短片。其中有同學戴特製口罩吹笛的片段引起網上熱議。教育局表示強烈譴責,並保留追究權利。
幼兒受虐個案,一宗也嫌多。「只聞樓梯響」的強制要求舉報虐兒法案,必須盡快(例如兩個月之內)通過。特首李家超領導的現屆政府,提出「以結果為目標」的綱領,也應該在這事上貫徹實施。
筆者認為由教育局主動提供正確的硬性資料,作為學界進行高質量國安教育的養份,能有效減省學界憂慮,同時提升教學效能。
新任教育局長蔡若蓮接受鳳凰衛視訪問時表示,教育永遠可以做得更好,課程設計、師資培訓、校園環境等都必須與時俱進,才能幫助不同年代的學生裝備自己。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表示,教育局優化課程,舉辦學生活動,製作學與教資源,提供學習津貼等,旨在營造中華文化的學習氛圍,希望以活潑的方式培育同學的學習興趣,希望同學可以從中領悟,真正做到「腹有詩書氣自華」。
教評會指出,教育局提議縮班、調遷、合併和殺校等方案只能處理眼前的問題,並不是長遠的策略。為了提高中、小學就讀學生,倡議港府應檢視入境政策,容許及鼓勵內地及海外學生以特殊簽證來港就讀。
現在公眾參觀的途徑,是在網上預購門票,只提供個人購票方式,一人最多可以每次購票4張。沒有團體參觀的安排。教育界不清楚在計劃當中,當局會否推出學校師生集體參觀這項措施。如果有的話,就請盡快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