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香港中文大學

計劃的性質和特式──大學與學校夥伴協作之學校改進計劃
作者:黃顯華2019-04-06
學校改進的真正目的並不只是讓學校看到自身的不足,而是幫助學校揚長避短、提升學校教師團隊的整體專業能量,從而在校內建立一套自我完善的機制。
鄭家純國際會議中心命名禮 提升中大國際地位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3-18
為鳴謝周大福慈善基金慷慨捐款支持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成立國際會議中心,中大謹將此中心命名為「鄭家純國際會議中心」,並於今天(3月18日)舉行命名典禮。
段崇智:中大深圳分校擬建新醫學院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2-25
香港中文大學(下稱中大)今日舉辦傳媒春茗,校長段崇智宣布,中大(深圳)計劃在深圳龍崗區成立新的醫學院和直屬醫院。
新亞70:農圃道上的青春
作者:周佳榮2019-01-10
新亞教給我的,相信是「艱苦我奮進,困乏我多情」的忍耐,以「千斤擔子兩肩挑」的態度面對困境,和「趁青春,結隊向前行」那份熱誠。
段崇智:中大力拓創新科技 研究成果用於社會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12-13
「我們在生物醫學、人工智能、機械人方面成果優秀,中大在創科上有成績,可以將科研成果推廣到社會造福人群。」
白先勇:崑曲進校園 讓青年重新認識中國文化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11-30
中國傳統崑曲這麼美好的東西,更是非物資文化遺產,為何學校不教呢?崑曲結合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中國藝術,可以拿作傳統文化啟蒙課程。
三大高校校長懷念高錕教授
作者:文灼非2018-11-16
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教授9月23日因病辭世。本文作者採訪過三位大學前校長,分享他們對高校長的回憶。
巧合與雷同──談中大《摯愛》舞台劇來歷
作者:編輯精選2018-09-10
中大製作的舞台劇《摯愛》,無論在橋段、情節、框架,實與五十年代的舞台劇《專誠拜訪》雷同。無論怎樣改頭換面,加鹽加醋,對話劇中人、藝評家、資深觀劇者等而言,是不難察覺後者是脫胎於前者的。
段崇智:中大創新課程 應對未來挑戰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9-03
創新科技是近年的熱門話題,因此中大去年增設創業作為副修科,佔約20個學分,學習如何實踐知識投入創業當中。
沈祖堯寄語青年:培養良好習慣勝過一時的得失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8-23
眼見年輕人放棄追逐夢想,只求一份收入穩定的工作,以置業為目標,中文大學前校長沈祖堯教授感到失望。每個人走的路不同,無需要跟隨別人,更不應因置業而放棄所有。年輕人不應因幾塊磚頭,而令他們窒息。
著名中醫劉力紅:不用針是一種缺失!
作者:中大出版社編輯部2018-08-13
著有《思考中醫》一書的劉力紅近日推出新作《黃帝內針》,和廣大讀者分享該套針法的奧秘。
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學醫,其實也是學做人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8-12
「醫德,就是當你面對個人和病人的利益出現衡突時,可以以病人的利益作為依歸。」
梁鳳儀:摯愛就是香港,香港就是我的摯愛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7-10
一眾中大人籌辦《摯愛》這齣舞台劇,正是為了彰顯中大的人文氣息,展現中大人的凝聚力。梁博士笑言:「就好像子女為母親擺大壽一樣,展現孝心、團結。」
馬傑偉:人生走到初秋的感受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7-08
退休後要面對一個哲學性問題:除了外在工作的依附作價值表述外,人生還剩下什麼?
吾愛吾師李金銓
作者:編輯精選2018-07-06
自1980年至今38載,CC是我的學術啟蒙、研究模範,他帶領我走上傳播學術之路,更在我尋覓人生伴侶的過程中幫上了忙。
李明逵:大館那些年
作者:編輯精選2018-07-02
「你係咪李Sir?你好有型呀!」與李明逵走進大館,猶如明星出巡,沿途市民興奮大叫、手機對準狂影,竟成了百年歷史建築以外的「活景點」。
一代師表李金銓榮休感言
作者:編輯精選2018-07-01
CC是一個真誠的學者,對世界充滿好奇,好學不倦,以退休之齡還是著作不絕,使人敬佩。
回憶勞思光教授
作者:王耀宗2018-06-10
學術界泰斗勞思光教授已仙逝六年,他生前除了專精的學術著述,更是一位公共知識分子,成為了不少知識分子的楷模典範。
香港中文大學新人事、新氣象
作者:文灼非2018-03-26
今年是中大慶祝創校55周年,是凝聚全球校友的良好時機,為母校作出貢獻。
中大擬將正向心理學納入本科課程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3-07
段崇智教授主動提到中大醫院建設情況,他形容進展良好,預計在2019年落成,2020年啟用。
教育為未來──向蕭炳基教授致敬
作者:何萬貫2018-03-03
蕭炳基教授是一位極具睿智和遠見的學者。他以謙虛的態度,一生鑽研學術,從事教育研究工作,為香港教育的現代化和科學化,付出了畢生的精力。
隨機行善
作者:段崇智2018-01-29
能夠在上任之初迎來這樣一個意義非凡的項目,我深感榮幸。始料未及的是,這個項目還為我帶來一個意外收穫,回想數十年前的那次「隨機行善」。
回眸一甲子
作者:國學新視野2018-01-22
回眸中大藝術系一甲子的發展,正是窺視香港高等藝術教育的最佳窗口,同時見證香港這個彈丸之地是如何成就一個藝術人才的搖籃。
真正的教者──側記高錕校長
作者:周保松2017-12-12
人們說起高錕時,不要只記着他是光纖發明人、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還能記着他是我們的老校長,是一位真正的教者。
恒管發表大灣區報告 探討物流業未來機遇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12-06
港珠澳大橋通車在即,香港、澳門以至珠海的物流業者終於可以選擇運輸更為靈活可靠的陸路運輸,這對香港的物流業不啻是新機遇。
排名的謬誤
作者:陳景祥2017-11-30
每家大學都有不同的風格、傳統,或某些優秀的學科。以幾個硬指標在一個排名榜上分高低,必然出現諸多漏洞,難令人信服。
收生不再分數先行 值得高興
作者:張堅庭2017-10-29
我十年來的一句老話:有份參與設計本地學制的官員,他們的子女在哪裏上學?如果九成在國際學校或外國,請不要驚訝。
大學和大學生的使命
作者:李漢祥2017-10-13
大學培育人才的前瞻須從使命說起。立足香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適值歷史的黃金時刻去培育人力,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使命。
言論不自由與科學的盡頭
作者:梁天卓2017-09-24
社會的輿論壓力或高登的網上聲討是一回事,但政府的公權力卻是另一回事。
不當言論適當處理 勿損大學自由自主
作者:王永平2017-09-13
香港每所大學賴以生存及發展的學術自由,並沒有「正論」或「歪論」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