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27 2025 05:05:59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Tag: 大灣區

2023年香港可持續金融發展回顧:共同進步且厲兵秣馬
作者:編輯精選2023-12-28
我們強調有必要釐清「轉型金融」概念,找出與轉型金融發展相關的知識與監管之間的認知落差,以助企業實現淨零排放轉型。
看《新聞女王》反思香港教育
作者:蔡世鴻2023-12-27
「一劇主角」紅了一套劇,往後就不見了!《新聞女王》的女主角佘詩曼已經48歲了,還可與內地的頂流年輕人競爭,相當了不起,所以做什麼行業都要敬業樂業,才會走得更遠。
為何港人去得多,日客來得少?
作者:郭一鳴2023-12-23
香港愛到日本旅遊不是新聞,本地電視台旅遊節目推介最多的海外國家,就是日本。至於日人拋棄香港,雖有標題黨之嫌,但反映出問題的嚴重性。
香港首發布創科人才指數報告 顯示吸納中外生源有待發力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2-21
香港創科人才指數核心發現,雖然創科文化在香港尚未真正形成,對創新科技的認識還未達到,但在政府與各界的推動下,創科生態與文化在近年來顯著提升。
「適者生存」還是「強者生存」?
作者:雷鼎鳴2023-12-14
至於香港的內部問題,我認為是部分港人失去了從前以市場力量為指路明燈,那裏有錢便向那裏發展的務實心態。取而代之的是沉溺於口號式意識形態,不懂世界艱難、大國博弈凶險無比的幼稚思想。
博文約禮 止於至善──專訪中大校友會聯會教育基金會主席譚天樂博士
作者:林泳施2023-12-12
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屬校的發展策略具有重要的價值,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拓展他們的思維和解難能力,並培養了他們成為積極、有責任感、有價值觀和心繫家國的社會成員。
從「工業工匠」到「數智工匠」 專家:職業教育應向數碼化轉型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2-06
與會專家指出,從「工業工匠」到「數智工匠」是必由之路;香港的職業教育應朝數碼化轉型升級方向發展。
跑遍大灣區
作者:張樹槐2023-12-05
馬拉松作為參與人數眾多的體育活動,日後「大灣區大滿貫」可由香港牽頭主辦,因香港的海外跑手佔比較多,所以是最有條件造就這項既國際化,又屬區域性的體育盛事。
粵港澳三地統一身份認證 稅制差異回鄉證必須保留
作者:阮紀宏2023-11-30
而現時出現移民潮,很多原來已經擁有「通行證」的居民,今後能否續期換領新證?內地公安部門是否可以從特區政府了解到某些港人是否已經移民的資料,也可能是數字化互認身份所要解決的問題。
香港財經論壇2023:探討香港國際化優勢及高質量發展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1-28
亞洲首隻沙特阿拉伯ETF將在港交所掛牌,投資者將可用港元或人民幣,直接在香港市場透過ETF交易沙特股市指數成份股,行政長官李家超說,這類合作足以證明香港是全球資金融通的重要增值平台。
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再設日本展館 冀擴大日本企業在大灣區的網絡
作者:編輯精選2023-11-25
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由香港政府和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聯合主辦,香港科技園公司協辦,今年雲集超過200個參展單位,展出世界各地的樂齡科技創新產品及應用方案近800款,屬歷屆最多。
馮國經:強化香港全球供應鏈樞紐 連接內地與全球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1-16
馮氏集團主席馮國經博士就國際貿易新格局下,香港如何在連接中國內地與世界發揮作用發表主題演講。他開宗名義指出,重重挑戰下,世界貿易出現碎片化現象的問題亟待解決。
共塑教育 駕馭幻變 學與教博覽2023開幕
作者:編輯精選2023-11-16
學與教博覽 2023已成為一個全球教育交流平台,今年的博覽將匯聚超過400位來自本地和國際的教育專家、政府代表和學者,共同探討以「共塑教育 駕馭幻變」為焦點的教育議題。
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 何力治:現時步入收成期
作者:編輯精選2023-11-14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現時步入收成期。新的工作馬上要開始,讓專業服務支援各個共建項目,持續釋放區域發展潛力,而香港作為共建一帶一路功能平台的角色將更形重要。
政府加大財政支援 海闊天空創投冀資金用到實處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1-14
特首李家超冀將香港發展成國際創科中心,包括以財政支援初創企業的科研成果的轉化,但要將成果與產業高度融合,財政支援固然重要,但辨識項目的能力也不能小覤。
港澳新興經濟重新定位的地緣政治分析
作者:盧兆興2023-11-13
麥金德的「心臟地帶」理論,可以應用於我們對香港和澳門正在出現的新興經濟重新定位的更深入理解。
香港建立區域總部的知與行
作者:謝祖墀2023-11-09
區域經濟對香港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跨國公司在香港無法像在上海或北京一般建立對內地以及全球市場的理解。假如這些方面不能解決,跨國公司將缺乏來港建立區域總部的理由。
陳茂波:第三季GDP增長速度預期緩慢
作者:編輯精選2023-10-30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10月29日在網誌撰文指,政府即將公布第三季本地生產總值的預先估計數字,雖續呈增長,唯速度較預期緩慢。但政府不會停步,提出以產業導向為驅動力,加速本港多個範疇的發展並發掘新的增長點。
一帶一路香港專場 李家超:軟硬聯通 4個層面由地方助力發展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0-19
行政長官李家超18日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香港專場」上致辭,強調地方合作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點,香港可從4個層面推動地方助力,爭取盡早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
數字香港的動能是什麼?如何規劃創新發展戰略?
作者:張量童2023-10-18
我們相信,通過與國家戰略的承接和融合,將使香港獲得數字經濟戰略新機遇和增量新動能,加速香港新發展模式的啟動和騰飛,迎接香港新戰略引導下的發展新輝煌。
林一星教授:醫療配套及宣傳不足 導致香港長者少用大灣區的港辦安老院舍
作者:編輯精選2023-10-17
我期望今屆政府,可以多為這些長者着想,讓他們可以在安老方面有更多的選擇,而不需要只是困在這個只有1000多平方公里的城市。
香港如何藉數字中國浪潮 把握國運級戰略機遇?
作者:張量童2023-10-17
世界各國正在把推進經濟數字化作為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動能,香港應同步加快數字化發展,有必要以「數字香港」頂層規劃,推動香港新時代高質量發展。
呂大樂:大灣區活動範圍擴大 南下北上成常態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0-13
新形勢下,南下的旅客可能就只是過來買點東西、找個地方呆一下,即日來回;而北上的旅客也只會愈來愈平常,過夜還是不過夜,那看看各種服務的性價比、有無新意。
平台經濟提升物流業競爭力 善用科技推動企業國際化
作者:編輯精選2023-10-06
現時香港的平台經濟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我們期望政府能夠認可平台經濟作為新增長引擎的價值,與業界相關持份者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加大對平台產業模式的研究和了解,以及加強安全管理規範。
跨國公司區域總部對香港的重要性
作者:謝祖墀2023-09-29
當跨國企業認為他們在香港可以建立區域中心時,這無形中亦會給香港人,特別是香港的年輕人,提供更多高質量的就業機會,特別是在複雜環境中所需的戰略規劃和思考能力,以及帶領大規模團隊(往往是跨界)的領導力。
鳳凰灣區財經論壇2023開幕 李家超:本港有條件在大灣區金融領域發揮更大作用
作者:編輯精選2023-09-28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鳳凰灣區財經論壇2023上表示,股票市場的蓬勃發展,對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和國際競爭力,有重要作用。他指政府已成立促進股票市場流動性專責小組,深入研究提升香港股市流動性可能。
香港珠海學院學生突破1500人 申辦10餘個課程 冀後年升格大學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9-27
香港珠海學院9月27日(周二)假香港黃金海岸酒店宴會廳舉行「香港珠海學院啟動典禮」,公布新校徽詳情,以及慶祝收生人數突破1500人。
陳茂波訪問歐洲:香港門戶角色 便利企業拓展市場
作者:編輯精選2023-09-25
今次我專程訪問了幾家綠色科技企業,積極吸引他們到港,豐富香港綠色科技產業內容,加速香港國際綠色科技及綠色金融中心的發展。
深港搶客無日無之 香港不戰不和不降
作者:阮紀宏2023-09-21
深圳不用做什麼去使香港喪失戰鬥力,以價廉物美好玩,已經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港深居民願意去哪裏消費什麼,完全是市場決定。政府唯一要做的是降低交通成本,首先從高鐵票價及及免除羅湖、落馬洲附加費開始。
探尋灣區發展新路徑 鳳凰灣區財經論壇2023開幕在即
作者:編輯精選2023-09-19
「新空間·新動能──鳳凰灣區財經論壇2023」立足大灣區,充分發揮香港、內地聯動優勢,聚焦熱議話題,旨在通過交流探討,為大灣區的高品質發展提供智力支持、注入充沛動能、探尋更多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