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國宏觀政策調控經濟未能奏效? 令經濟止跌回穩有何解困良方?明年中國GDP增長預測有多少?一起聽聽香港智明研究所研究總監許楨教授的分析。
中央明年大水漫灌刺激經濟,能應對特朗普關稅政策?特首司長齊赴京述職,香港在中美貨幣戰能扮演哪些角色?一起聽聽國際關係學者趙雨樂博士的分析。
2025年1月,美國新一屆總統即將上任,特朗普開啟2.0關稅戰、中美走上經濟脫鉤的說法備受矚目。關於脫鉤,阿里巴巴集團主席蔡崇信認為,中美科技脫鈎將持續約5年後逆轉。一起聽聽他的分享。
中國已佔全球製造業產能之33%,工業亦佔整體就業的30%,相信已接近見頂。隨着機器人發展,工廠員工將減少。中國需要的是發展消費和服務業、出口軟件、金融服務,以至文化藝術,終極出口貨更應該是人民幣!
李稻葵表示,近期政治局會議已明確表示當務之急是促進國內消費,更具體地說,就是要穩定樓市股市,為了達致以上目標,中央會採取非常規的宏觀經濟政策手段。
一旦市場秩序被替代或破壞,不但經濟狀况無法改善,而且高度集權的政經體系的自身秩序,將會進一步啟動中國歷史上的制度慣性,並與之合流。
中國需要進一步將經濟增長的引擎從出口切換到國內消費。中國有足夠政策工具來提高經濟增長速度,提振信心和扭轉市場預期需要振聾發聵的非常政策之舉,穩定了樓市和股市,就可以釋放強大的居民購買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9日召開會議,總結2024工作成果,並研判2025年經濟發展形勢。這個會議向來被視為最高級別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前奏,這兩天的民間討論,11日將會有具體報告。
中美貿易戰升溫,市傳內地下周三的中央經濟會議最受關注的是中國會宣布哪些財政和貨幣政策刺激計劃,緩解美國關稅壓力。香港中文大學莊太量教授預計明年中國GDP目標維持最低為4.5%至5%。
中國需要進一步將經濟增長的引擎從出口切換到國內消費。中國有足夠政策工具來提高經濟增長速度,提振信心和扭轉市場預期需要振聾發聵的非常政策之舉,穩定了樓市和股市,就可以釋放強大的居民購買力。
到2024年,已有153個國家地區簽了一帶一路合作協議。聯合國有193個國家會員,即包括80%國家了,不參加的當然是美日陣營,但世界已是「全球南方」的世界。
即將登場的特朗普2.0引發了全球範圍內的廣泛關注,尤其是對於中美貿易戰可能進一步升級的擔憂。事實上,在中國努力應對經濟下滑之際,他的政策可能會成為中國亟需的改革的催化劑。
中國的經濟改革,一直都借助市場和全球化,唯改革過程中也嘗了不少苦頭,不時有「一收就死,一放就亂」的感嘆。這問題的來源,其實正是對人性的不了解。
中美之間的大國競爭是本世紀的重要議題,影響深遠。隨着中國崛起,這種動員能力和組織優勢或將成為克敵制勝的關鍵。面對美國的挑釁,中國的團結和強大組織能力將在未來的競爭中發揮重要作用。
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教授劉遵義教授日前出版新著。他在發布會上表示,中國經濟有着「邊學邊做」的獨特優勢,她能迅速從其他經濟體學習,並發展、創造更成功的經濟模式。
10兆元出台,是先解決地方債,有助於減輕地方化債壓力,地方可將有限的財政資源騰挪用於經濟建設、三保(指的是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等),緩解化債帶來的收縮效應,立竿見影,但對提振內需可以加力的。
特朗普的施政強調美國優先。在這個大背景下,除了在美國國內動手之外,當然亦不會放過她的交易對手。不過,針對中國的提案都可能是為坐進談判桌上前,努力為己方籌集籌碼的舉措而已。
中國應再次平衡經濟,執行需求側改革,鼓勵消費,再加速人民幣都出海,提升國家檔次和形象,到時人民幣才真的可以挑戰美元霸權。
作者: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編輯部2024-11-14
按定義,經常專案順差國一定是資本輸出國。但中國的資本專案順差又似乎意味着中國是資本輸入國,而且我們經常為自己是世界第一大或第二大引資國而感到自豪。這又作何解釋?
特斯拉絕對搬走了傳統汽車公司的奶酪。像蘋果般,它的產品設計和推廣手法為公司締造了驚人的利潤。但在生產策略上,特斯拉卻採取和蘋果截然不同的方法。創辦人馬斯克堅持控制整個生產鏈,盡量減少外包。
特朗普最厲害之處是故意扮神經,看似不按牌理出牌,影響到其他人決策變得猶疑,無形中被迫處於不利的被動位置。中國是一個超級強國,應採取主動,執行對自身最有利的政策為本的政策。
《英氣:阿咩正傳》一書描繪了一段另類的香港現代史。當中的主角阿咩,即筆名石中英的楊向杰在節目《流金歲月》中邀請不同嘉賓對談,藉此還原當年一些不為人知的歷史情況,今集邀請著名歷史學者丁新豹教授一起談談。
君可想過,這三軍匯聚於此時此刻的奇景,是偶然或是謀定而後動的妙招?因此,除了跟市場一起靜候佳音之外,大家不妨多從整盤棋如何互動下這角度去想想政策部署,可能更具政策閱讀能力。
中國從前根本不應把大量的資源都用在重工業之上,用了也是效率低下,不但虧本,還會衍生出貪污。但1978年後,中國逐步改變其策略,終於迎來了盛世,而且稟賦結構本身也變成了資本充足,人力資本比例上升。
「一個國家的發展不是炒出來。」對於中央在國慶節期間祭出「放水」大招,譚新強並不以為然,他相信市場仍是最佳分配有限資源的方法,效率遠遠高於計劃經濟。
9月中,中國政府推出自2007年以來最重磅的刺激經濟方案,最新傳出的是中央擬於發行超長期國債6萬億元人民幣,私市股權投資基金太盟投資集團執行董事長單偉建接受訪問時表示,中國較很多國家有更大的政策空間。
疫後中國的經濟發展除了要考慮經濟(如增長、就業、分配等),還要計算地緣政治、國際局勢,最重要的是中美競爭。而中國能否全面趕上美國,除了經濟實力,更重要的是科技實力。
股票市場能否長期重拾升軌,歸根究柢取決於中外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前景的信心,以及未來各項經濟和社會改革的進程。
這次中央救市,出手迅速,完全是市場預料之外,早前國務院總理李強還說中國不會採取「大水漫灌」的猛手段,但這次急轉彎,應該是最高領導人終於認識到情况的嚴峻,斷然下重手。
在中國新一輪「出海」浪潮中,中型企業將成為主力?眼下,中國外部環境惡化、內需又未完全發揮,產業大轉移帶來了什麼機遇?香港在其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一起聽聽馮氏集團主席馮國經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