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 Apr 02 2025 05:24:41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Tag: 施政報告

周永新:《施政報告》防患未然 應重視市民憂慮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9-13
周永新表示,以往在《施政報告》發表前,都會提出一些改善民生福利的建議,但今次不同,因為市民目前的憂慮跟以往不一樣,所以他提出一些政府或需事前準備的應對辦法,以免被批評「後知後覺」。
2024年《施政報告》理大提交建議書:四大核心主題,共繪香港可持續發展藍圖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9-02
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就2024年《施政報告》提交建議書,圍繞四大核心主題——碳中和城市、香港及大灣區的發展、一帶一路的合作、生命科技健康和醫療,為香港的可持續發展出謀劃策。
香港必須學懂「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作者:林超英2024-08-14
2021年宣布的《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是政府多年來的典範傑作,確認了城鄉共融、積極保育原則,香港鄉郊基金和很多朋友大力支持,我們主張政府堅守《策略》裏的原則和行動項目。
AI+策略成引擎 催谷新質生產力
作者:黃錦輝2024-08-06
十四五規劃將香港定位為八大中心,要求香港發展新興產業,以人工智能(AI)為核心推動新質生產力。政府大力投資AI研發,建設AI基礎設施,並鼓勵商界廣泛應用。
港投不是港版淡馬錫
作者:張宗永2024-07-17
港府並沒有要求港投管理五橋一隧或機場,港投的政治色彩遠比淡馬錫輕。和港投的目標一樣,淡馬錫的目標也是跨代投資,為未來建幸福;但新加坡要考慮的因素可能比香港更廣泛和複雜。
數據中心需要政府扶持
作者:劉勵超2024-05-17
筆者認為問題重點是數字社會和數字經濟席捲全球,在這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推動全球發展的洪流中,特區政府若不果斷採取行動,提速提量發展我們的數據產業,恐怕不出十年八載香港或會淪為亞洲國際都會「遺址」。
都大基金正式啟動 凝聚社會支持 推動大學創新未來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3-28
香港都會大學(都大)在3月21日率先成為香港首間應用科學大學(應科大),同日大學舉行都大基金晚宴及啟動儀式,答謝社會各界持續支持大學發展,為學生提供優質和全面的教育。
新田科技城面面觀
作者:劉勵超2024-02-16
建設新田科技城的理念,是與一河之隔的深圳科創園區緊密合作,產生協同效應。政府有責任力保科技城不會像國際邁阿密足球隊訪港那般「走數」,令港人希望愈大,失望愈大!
發展項目融資委會 如何助力改善財赤
作者:尹瑞麟2024-01-31
歸根到柢,除融資之外,看來還是需要同時將重點投放於審查、選擇、排序和監督方面;也就是說,將績效管理完整地應用於大型發展項目的全過程。特別是今天香港面對的內外部環境跟以往不同,包括財政儲備減少等。
工程界年缺3000人才 城大推旗艦課程 月底辦招聘日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1-22
香港工程界每年人才短缺達3000人,香港城市大學工學院新推2024/25旗艦課程:研究、創新及環球工程(PRIME),30日舉辦招聘日,邀請13個行業近70家企業聯招人才,全力擴大職業人才庫。
《施政報告》文化、藝術和創意業舉措三大方向,哪一個你最關注?
作者:李偉民2023-12-23
回歸後,當不再是殖民地政府管治,人們的文化意識一天比一天強,而李家超願意通過施政,牽頭示範,作出扭轉軚盤的行政措施。我深信3條思想路向,對香港人,特別是未來一代,將會帶來新的希望!
基金會捐 1500 萬元支持香港 陳國基:愛國教育工作組明年初成立
作者:編輯精選2023-11-27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表示,由他領導的「憲法與基本法推廣督導委員會」,明年初將成立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
減辣成效漸有顯露
作者:施永青2023-11-22
現實是發展商之前投入的資金現在都沒法及時回收,令資金鏈變得很緊張。這叫他們何來餘力去買政府新推出的土地。少了賣地收入,政府的財政就會出問題。在這樣的壓力下,政府將不得不考慮推出第二輪的穩定樓市措施。
出得國際殿堂,入得廠房的科學家──專訪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校長劉建德教授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1-20
一年前,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THEi高科院)校長劉建德教授應聘後首次到校,發現有7個人遞了信,校內人心惶惶,他上任後快手重組架構,簽下多個院校跨域合作項目,全員滿血重生。
香港與星洲的財政儲備政策
作者:尹瑞麟2023-11-17
擴大點而言,國際地緣政治和內地經濟急劇變化,特區政府原先對未來財政收入的預測,有否需要重估?內地地方政府相繼陷入嚴重財赤,香港應如何引以為戒?
周永新:解決身份認同 港人會留戀香港
作者:編輯精選2023-11-16
香港要成為港人留戀的地方,港人必須認識自己同是香港居民和中國公民的身份。這兩個身份是一致的,並非二選其一。唯有這樣,香港才能有本身的優勢,才能掌握香港和國家的發展機遇,展翅騰飛。
美化防洪水道
作者:孫明揚2023-11-16
上星期特首在《施政報告》聲稱推行「悅目亮麗城市計劃」,加強美化城市,包括重點打造城門河及元朗明渠為賞花熱點、美化主要道路中央分隔帶及迴旋處花床等園景等等;接踵而來會提升現有市區排水系統防洪能力。
談小學的科學科和人文科
作者:蔡世鴻2023-11-15
過往小學的創科教育時數太少,所以我們今次建議初小兩節科學,高年級3節,為的是讓學生學多些、動手做和多探究,所以大家不要怕改變,最重要是為什麼要改變。
得民心者得天下
作者:陳景祥2023-11-14
可是,這一切現在都近乎徹底消失──議員、政黨、仍然生存的社會團體,大多是讚好、擁護,異議或批評聲音弱不可聞。這種「和諧氣氛」,到底是真正和諧,還是群眾有話不想說、不敢說?
《施政報告》與城市宜居指數
作者:馮文正2023-11-14
假如我們把今年6月,英國學人智庫(EIU)的香港宜居指數,與明年相若時間的數據作一比較,或許可以看到港人對本年10月《施政報告》施行後的效果的真正滿意度。
政府加大財政支援 海闊天空創投冀資金用到實處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1-14
特首李家超冀將香港發展成國際創科中心,包括以財政支援初創企業的科研成果的轉化,但要將成果與產業高度融合,財政支援固然重要,但辨識項目的能力也不能小覤。
容永祺:《施政報告》對接國家戰略 發展經濟不忘改善民生
行政長官及特區政府深明社會民生是市民最關注的議題,喜見政府在《施政報告》中着墨甚多,專資會早前建議政府回應市民對置業的強烈需求,調整樓市「辣招」,欣見政府接納。
生產力局:僅三成AI企業盈利 近半難招聘技術人才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1-12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生產力局)周五(10日)公布《香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研究》,探討本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需求、挑戰及機遇。生產局表示,AI行業的最大挑戰為算力及數據不足、難以招聘技術人才。
大社會 大教育
作者:何漢權2023-11-10
香港主流中小特幼學校教育仍潛藏着巨大的一國兩制的能力,如何在「大社會」與「大教育」發揮所長?為港為國為世界所用?特區政府「沒有任何理由」不予以高度重視,並要有具體作為。
政府減辣措施未有惠及市區舊樓併購市場
作者:黃芳人2023-11-10
長遠而言,香港對住屋仍有剛性需求,現在樓價回調,只要政府推出適切的措施扶持一下,支持發展商積極在舊區併購舊樓作重建,將為香港締造多嬴局面。
讓業界看見本地應用科學人才的實力──專訪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校長劉建德教授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1-09
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THEi高科院)校長劉建德教授自認超級工作狂,履新不足1年,已開拓亞洲區內不同高等院校間的合作項目,喚醒全員鬥志,積極輸出應用科學學位專才。
經濟順暢運作才能切實改善民生
作者:施永青2023-11-09
房屋當然是民生所繫,但對民生更有關鍵作用的是一個運作順暢的經濟生態環境,那就不是光靠有樓住就可以達致的。對此,政府需要用更複雜的方式去看問題。
創科教育「跳出框框」 強化學生基本功
作者:黃錦輝2023-11-07
科技日新月異,筆者建議在各區設立「創科教育中心」一舉,旨在為全港中小學STEAM教育適時地引入嶄新科技元素,讓學生、老師及早認識,助力香港培育站在科技時代尖端的本地創科人才。
《施政報告》的鼓勵生育是否有效?
作者:雷鼎鳴2023-11-06
我十多年前做過一些隨機問卷研究,發現不生育的最重要原因有二:一是樓價貴,二是教育費貴。父母負擔不起,唯有不生或是少生。李家超《施政報告》中有對症下藥,但用藥的分量是否足夠,要試過才知。
創新科技之外更需普及科學 應為教育局長期工作重點
作者:關品方2023-11-03
在強調以創新科技引領香港特區經濟重拾升軌的同時,筆者認為,關鍵在教育局方面需要積極配合,在中小學界長期進行科學普及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