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Apr 03 2025 03:50:35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Tag: 一國兩制

香港正在面對什麼內外挑戰?
作者:陳文鴻2023-08-14
內外挑戰都是百年不遇,頗多部分是香港無法獨力應對。內外挑戰再互為因果,壓力更大和更迫切,已不是中央政府動員內地旅客來港個人遊所可克服。香港只能在逆境困境中自求多福、自找生路來突破。
如何解讀「軟對抗」
作者:馮可強2023-08-12
特區官員應多講正面說話及採取相應政策,平衡處理國家安全、經濟民生和民心安穩的關係,避免令人覺得香港很不安全,或是以國家安全為「政治掛帥」的「政治城市」。
周永新:香港如何「復和」?觀念必須修正!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8-11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認為,香港要「復和」,必須修正一些觀念。「港人必須認識回歸的意義、自己中國人的身份、什麼是港人的核心價值,以及香港『一制』與內地『一制』的關係」。
中國三個連體核心
作者:何漢權2023-08-10
筆者認為「一國」要有三個連體核心,即文化文明5000年連綿不斷,世界獨有的中國;多元民族搏成的,早在唐朝已是民族融和,不斷發展的中國;以及具法理基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基辛格密密訪華的教育意義
作者:何漢權2023-08-03
100歲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訪華,得到以習近平主席為首的極高規格接待。緣何如此?公民科師生若就此互動探討,能獲取的公民知識,將是異常豐富,滿有收穫。
習近平回信彰顯關懷 冀各界培育青年成愛國棟樑之才
作者希望香港各界更加關心關愛青少年成長,讓青年深入認識國家和世界,亦期望青年能把握好國家機遇,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更大的空間發揮所長。
半個世紀新聞夢
作者:劉銳紹2023-07-31
到了今天,時代不同了,很多東西都變了,但有些感覺沒有變──民意和新聞界仍是無關痛癢的風,可以視而不見,甚至沒有存在的感覺。
靖海侯現象
作者:陳景祥2023-07-21
我們更加希望,香港能夠包容更多不同聲音,讓更多人放心說真話、放心批評、願意說出他們到底需要一個什麼樣的香港。唯有如此,香港才有機會再展活力、再現生機。
5部習近平書籍繁體版在港首發意義大 助加深了解治國之道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7-20
習近平五部重要圖書繁體版在香港書展首日書期首次發行,對於香港及澳門市民具有重要意義,有助系統性了解一國兩制的在地發展,並加深理解中國之治。
香港創科怎樣做?|劃燃創科引擎 新田科技城迸發經濟新動力──專訪文効忠教授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7-20
2023年的《財政預算案》中提及「南金融,北創科」政策綱領,但在創科發展上卻被人詬病欠缺焦點。本社為此專訪香港理工大學工程學院院長文効忠教授,今日率先刊登他對香港創科發展的機遇及挑戰的看法。
中美關係新常態下的香港
作者:袁彌昌2023-07-19
中美交惡的時候,香港是磨心和犧牲者;現在中美關係回穩,它依然是犧牲者,並且每况愈下,這明顯是治港「方程式」出了問題。如果無法扭轉這情况,大家都清楚香港是看不到未來的。
新的中央港澳辦領導班子分析
作者:盧兆興2023-07-17
新設立的中央港澳辦最重要的政治意義,在於它是一個制定和落實中共對港澳一國兩制政策的高層機構。改變了此前國務院港澳辦與港澳兩個中聯辦關係錯綜複雜的混亂局面。
盛智文為國安法護航 稱營造友善商業環境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7-03
「蘭桂坊之父」盛智文博士在港大發表演講。他表示,傳授學生重要的知識、提供合適的教育固然重要。但我作為一個商人,我可以確切的告訴你們,不用擔心政治,只需擔心如何盈利就好。」
首季GDP成長率稱霸亞洲四小龍,香港憑什麼風雲再起?
作者:編輯精選2023-07-01
香港風雲再起,或許再次印證了那個有名的「門窗理論」:當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同時也會為你打開一扇窗。香港的失去,焉知不會在另一方面有所得呢?
回歸下半場 香港還有什麼優勢?
作者:陳景祥2023-06-30
回歸下半場,香港的路不容易走,但我們優勢仍在,毋須過分悲觀。
黃玉山接替譚惠珠 任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6-29
卸任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職務的譚惠珠表示,新一屆基本法委員會人才濟濟,包括了人大、政協、立法會議員、行政會議成員、亦有資深大律師等,肯定不只6位人士替大家看着《基本法》。
福建與台灣社會文化經濟融合發展規劃及其政治意義
作者:盧兆興2023-06-26
一國兩制的台灣模式正在明顯形成,最重要的相似之處是利用基礎設施項目和建設作為更緊密的經濟和社會文化融合的先導,隨後可能就「統一」進行另一階段的政治對話。
新聞的力量──公共利益
作者:陳景祥2023-06-16
內地對新聞自由、公共利益的探討和重視,應該令香港明白,我們現在不斷收緊言論自由空間、不斷設下紅線,是「反其道而行」!
分析港澳辦對港澳一國兩制的論述
作者:盧兆興2023-06-11
國務院港澳辦黨組最近在《光明日報》發表的長文,從港澳角度總結一國兩制的實踐,是闡釋北京對港澳政策趨同的重要文章。
香港作為跨文明的橋樑
作者:馮可強2023-06-11
在中央抓緊落實全面管治權、「愛國者治港」的新階段,香港應該客觀地深入檢討和探索:如何有秩序地保留及重新發展上述特色和優點,從而保留國際城市地位,以及能夠實現中央所交付的建設「八大中心、兩大樞紐」任務。
李家超出席財新峰會:香港聯通國際 助力穩推人民幣國際化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6-09
截至今年3月,香港人民幣存款約有9500億元人民幣。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出席財新夏季峰會時表示,香港作為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有充分條件和能力在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中發揮所長。
香港應該創建世界級和有權威性的知識型機構
作者:謝祖墀2023-05-31
香港人習慣說我們「香港有許多優勢,我們透過我們的優勢來幫助國家的發展」。這當然不是不對的,但這樣的思維方法並不一定能夠保證香港可以完全和有效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夏寶龍訪澳門 對港澳及大灣區的意義
作者:盧兆興2023-05-29
如果合作區是象徵結合了澳門和內地經濟和法律特點的新綜合體,那麼它很可能是內地另一個新的特別行政區,正如已故領導人鄧小平所設想的那樣,會有更多華南港澳式經濟飛地。
解讀夏寶龍對校長及新入職教師在京學習「好」背後的意念
作者:梁振威2023-05-22
筆者相信,以學習地點的環境氛圍和專題講座的內容,新入職老師對新時代中國特社會主義必定有所理解。以此,筆者對許夏主任的「好老師」的解讀是:老師須有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質素和民族共同體的意識。
23條立法核心前瞻 重高科技手段反制
作者:關品方2023-05-19
筆者認為,23條立法的前瞻性核心是反制境內外敵對勢力以高科技手段在香港特區搞顏色革命的意圖。
重塑新區議會培育民主與參政人才的職能
作者:阮紀宏2023-05-18
區議會改革的建議,應該去詰問的,不是倒退與否的問題,而是要問為何要有新管治模式。
經貿外交
作者:陳文鴻2023-05-15
香港的國際性,不應只是內地富豪的海外財富管理中心,而是中國經貿外交的推動者、執行者,積極進取,突破國際的政治封鎖。
從「兩會」看國家發展:李慧琼議員與李子建教授對談
作者:編輯精選2023-05-12
「毋懼挑戰,把握機遇」──李慧琼議員和李子建教授在「從『兩會』看國家發展」分享會中,以此番寄語作結,勉勵年輕人。
區議會改革:從「愛國者齋講」到「愛國者治港」
作者:袁彌昌2023-05-10
這次區議會改革用於完善地區治理方案,也反映出中央對治港的焦慮:北京知道只要有《港區國安法》在手,實現「由亂到治」根本不成問題;但如要體現「由治及興」,則必須切實地改善施政和管治。
「國風國韻飄香江」:內地與本港藝術家聯袂演繹經典歌劇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5-08
「國風國韻飄香江」中央歌劇院中外經典歌劇選段音樂會首場演出5月6日晚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行政長官李家超,中聯辦主任鄭雁雄,賽馬會副主席李家祥先後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