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數學

從陶哲軒演講看AI如何徹底改變數學
作者:馮穎匡2024-12-18
現在是學術界和工業界聯合起來,匯集各自獨特優勢,開創數學研究新黃金時代的時候了!
圖形與幾何:小學數學建模教學
作者:吳家豪2024-12-03
圖形與幾何,通過將抽象的數學問題轉化為直觀的圖形,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問題的本質,並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
數學教學
作者:海星2024-10-11
不是孩子學得慢,而是社會對人要求太高。慢活,但保有思考的空間,能自行建構知識,這是我家的選擇,也是自校的選擇。
人人都有數學腦!用更廣闊的角度來看數學很重要
作者:編輯精選2024-10-11
如果能擁抱數學多樣性和數學腦的概念,無論一個人的教育程度、性別認同、種族或族裔為何,都可踏入廣大、豐富的數學天地。 可惜,大多數的人只知道狹隘的數學,認為數學都有標準答案。我們該揚棄這種思路。
小學數學建模的學習簡介
作者:吳家豪2024-07-08
數學建模是將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轉化成用數學方法解決的形式,並運用數學工具進行分析和求解的過程。在小學階段引入數學建模,不僅能幫助學生把抽象的數學概念與具體的實際問題聯繫起來,還能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
教學:手段?目的?
作者:程介明2024-05-31
一棵樹的成長與茂盛,不是從枝葉和花果開始;而是從樹苗的灌溉開始,但是那時候看不到未來的開花結果,也無法指揮枝葉向哪個方向發展。在學校裏學習,不管是數學還是語文,不就是在培育樹苗,在做灌溉工夫?
許楨:為何舉國體制很難誕生科學文化精英?丘成桐教授指中國數學研究不及40年代美國,原因何在?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5-22
為何舉國體制很難誕生科學文化精英?丘成桐教授指中國數學研究不及美國40年代美國,原因何在?一起聽聽智明研究所總監許楨的分析。
發掘數學優才生 這樣做就好了
作者:編輯精選2024-03-18
傳統的數學課程涉及的主題眾多但深度不夠,如果我們有方法可以深化這些主題,並在課堂中推展探索與研究的教學活動,具備探究能力的學生就有機會嶄露頭角。
嶺大委任陳漢夫教授為學術暨教務副校長 今年6月履新
作者:編輯精選2024-03-04
嶺大校董會經諮詢諮議會的建議後,通過委任國際知名數學家陳漢夫教授為學術暨教務副校長,任期5年,由今年6月1日起生效,在香港土生土長的陳漢夫教授是高等教育界的卓越領袖和國際知名的傑出學者。
楊詠盈主任x鄭家寶校長:怎樣透過故事繪本創意教小學數學?用什麼方法照顧不同程度學生需要?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1-30
在今集《冷思熱話》中 ,教育評議會副主席鄭家寶校長與鳳溪第一小學課程發展主任楊詠盈,傾談了關於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數學學習領域),以及如何用故事的方式來教數學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莫毅明教授:科創是香港的未來 期望年輕人勇於嘗試
作者:編輯精選2023-10-11
在我高中畢業的年代,如果希望成為數學家,幾乎別無選擇地需要到國外深造。時至今天,香港的數學研究已經達到國際水平,完全可以培養出具國際競爭力的數學研究人員,期望香港更多熱愛科學的年輕人勇於嘗試。
入界宜緩:如何實踐教育創新?
作者:吳家豪2023-04-06
在教育創新的過程中,筆者深感圍棋中「入界宜緩」之精義。當初剛剛涉獵這個新領域,往往會樂觀估計自己的能力和時間,期望一步到位地解決所有問題。然而,教育創新的道路豈只一個問題?
ChatGPT去考科舉……
作者:程介明2023-03-10
現代的許多考試,比起科舉,不是更複雜了,而是更簡單了。這裏且不去研究考試的功能,這在本欄已經反覆探討過,此處不贅。針對生成式人工智能,值得乘機探討的,是考試的形態──考什麼?怎樣考?
港大莫毅明教授榮獲陳嘉庚科學獎
作者:編輯精選2022-12-22
香港大學謝仕榮衛碧堅基金教授(數學)及數學系講座教授莫毅明,剛獲選為陳嘉庚科學獎數理科學獎2022年度得獎者,以表揚其於數學科教及研究的傑出成就。
丘成桐教授:從高等教育出發,談談我對基礎教育的期待
創新的基礎在質疑問難。假如學生對於見到的事物、讀過的書籍、看過的文章都沒有興趣,不願意去發掘問題、找尋其中真意的話,那麼如何與科技大國爭長短?這些問題非從最基本的教育來解決不可。
曾建勳:STEM教育的迷思
作者:編輯精選2022-05-11
STEM教育百花齊放,本是一件大家樂見的。但欠缺課程定位,給人雜亂無章的印象。到底科學素養如何培養?數學和科學有什麼分別、兩者如何定位?是否忽視了中英文的訓練?
劉祖農:心境尚天真
作者:張灼祥2022-01-19
劉祖農(J.L.)在大學修讀物理及數學,畢業後教數理科,課餘卻喜歡寫作,寫格律詩詞。這不光是「返老還童」,而是寫詩,得要保持「真的我」才成。
「S.T.E.M.導向」的科普美術教育規劃
作者:林桂光2021-12-11
然而,在科技融合的規劃上,各地目前比較普遍採用的STEM教育及創客教育,包括本地的情況,都有出現「技術主導」、「硬件為本」的偏差。
邵逸夫獎於科學館辦展 得主冀以科技助抗疫境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0-31
香港科學館10月29日起舉行「2021邵逸夫獎展覽」,介紹今屆邵逸夫獎得獎者及其傑出貢獻,深入淺出地闡述相關學術領域的基礎科學知識,展期至明年1月5日,公眾可免費入場參觀。
中大學者何旭華教授榮獲美國數學學會Chevalley Prize in Lie Theory
作者:編輯精選2021-10-12
何旭華教授在算術幾何、代數群及表示理論的研究成果,獲美國數學學會頒發2022年度「Chevalley Prize in Lie Theory」,為首位獲此獎項的香港學者。
專訪邵逸夫獎得主傑夫·奇格:從數學演繹零至無限的生命可能
作者:屈家妍2021-08-24
「你想激勵孩子,你想讓他們有可以分享興趣的朋友,你便不應該給他們壓力。因為如果你對一個孩子造成心理傷害,那將會影響他們一生。」傑夫·奇格教授說。
潘燊昌博士贊助英國精算師學會「思維領導力計劃」及高等院校精算系學生獎學金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3-12
灼見名家傳媒主席、利承昌慈善基金主席潘燊昌博士慷慨解囊贊助英國精算師學會兩項重要活動,希望藉此對致力提升精算影響力及培育未來精算菁英貢獻心力,為全球化社會帶來積極正向的改變。
從「數學想想」反思數學
作者:海星2021-02-06
教授數學真的必要嗎?我成立一個以數學教育實驗為主的教師團隊,請有意改進數學教學的老師一起研習,可以在自校做教學實驗,分享經驗。
國際數學與科技趨勢研究出爐,本港小四、中二數學成績斐然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0-12-09
「國際數學與科學趨勢研究2019」報告日前出爐,本港小四及中二學生數學表現名列前茅,但科學表現略為遜色,數學專家盧安迪及聖若瑟前校長程景坡接受本社專訪,分享他們對中小學數學教育的心得及此次評比看法。
數學與生物有關係嗎?
作者:編輯精選2020-09-20
大家覺得數學是個抽象、單純、空靈的學科,想不透要怎樣才會和他們覺得實際、複雜、務實的生物學扯上關係。
詹姆斯·西蒙斯:最神祕的避險基金富豪
作者:編輯精選2020-06-14
早在其他人還在仰賴直覺、本能、老派研究方法做預測的時候,西蒙斯就已經決定挖掘堆積如山的數據、運用高等數學、研發最先進的電腦模型。他激發一場革命,橫掃投資世界。
雞兔同籠
作者:孫明揚2020-02-16
籠子裏有若干數目的雞和兔子,共有35個頭,以及94隻腳,問雞、兔各多少?
編程非純工、科教育 應充分培養學生計算思維
作者:黃錦輝2020-02-10
以近期武漢肺炎事件為例,科學教育學生如何理解大自然,而數學教育他們分析病菌散播的方式及途徑。有了這些基本資訊,學生便可以利用所學的工程及科技知識去設計不同控制疫情的方案。
職業規劃密碼之精算
作者:凌羽一2020-01-23
精算學是一門應用於財務或保險的數學與統計科學。學生通過接受金融、統計以及精算理論的訓練,考取牌照後成為精算專才,結合本地乃至全球的保險市場課題。
數衷情:畫出真對話
作者:潘瑩明2019-12-28
在「畫出想法來」的課堂,有一些非常重要的環節,是讓學生們哇啦哇啦地說個不停,和同學或老師之間對話,可以讓學生放聲思考,打通自己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