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活出教育家精神,大家既要持守真理,啟智潤心,教育專業和個人修養應相結合,才能最終達至以德育人。精通專業之餘,也要涵養德行啊!
筆者近日聽到來自明愛樂恩學校的同學分享拯救小貓的故事與掙扎,體會到學校愛惜生命、包容接納的氛圍,配合宗教、道德及品格教育課程與活動,有助同學正面人格發展,追尋滿全生命。
時代在變,兒童文學也該變。西方的兒童文學作家,也不寫王子與公主的故事了。適應變的規律,回歸後的香港和澳門的兒童文學作家,也應對中華文化和教育的健康發展,創作一些具新時代中國特色的兒童文學作品。
宗教在現代社會的公共領域針對社會不良風氣和存在流弊,扮演監察者、良知者以及反省者,對社會移風易俗帶起催化的作用。
現今父母着重子女學業的同時,品德教育及價值觀教育同樣重要,需要從小培養,這正正影響孩子個人成長及日後的發展。
政府因防疫關係,宣布關閉全港泳灘,似是與大禹疏導河水的想法背道而馳,那是好方法嗎?
「看動畫、悟生命、學品德」生命教育項目以動畫呈現歷史人物的事蹟,讓中小學生學習高尚德行情操,潛移默化,建立正面的價值觀。
和富社會企業會長及創辦人李宗德博士及香港教育大學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總監李子建教授就「二十一世紀的生命教育」在6月8日進行對談,並由該大學校長特別顧問戴希立先生擔任主持。
品德決定了發心,發心決定了力量,光陰一去也再不回頭,每段成長過程都有該學、該成長的題目。要回頭,有些浪費了時間,有些就根本回不了頭。
能夠預早在學生成長時期,多播放正向教育的種子,或進行有計劃的品德教育去塑造學生的品格,會有助有關國家或地區政府去管治,同時也可減少國家或地方青少年犯罪率和社會動亂的發生。
20多年來國民教育的發展一波三折,甚至胎死腹中。如今由虛到實,變成轉世靈童倉卒出台;再加上《港區國安法》的震懾效應,實在令人擔憂中、港教育將要無縫接軌,斷送我們學術和言論自由的優勢。
香港教育崩壞了──國情教育失效、價值觀扭曲、個人品德蕩然無存、不尊重別人、守法意識薄弱等等,原來在不知不覺間,我們的教育制度已經千瘡百孔,並沒有把同學好好地教育起來。
過去五個月的社會動盪中,學生的行為,完全反映出五育的失敗。當中「美育」的失敗,原因甚多,其中一個最基本的原因,是老師對「美育」的理解不足。
學校老師大多不願或不敢公然和學生正面衝突,盡量展示關愛、包容,務求希望社會盡快平息事件,回復正常面貌。今天學校管理所遇到的張力和壓力之大,前所未見!
沒有良好家教,沒有良好家風的影響,代代相傳,怎不躁動、是非不辨?
究竟學校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否想培育學生成為「德才兼備」的未來社會領袖人才?還是「說和做」畢竟是兩件事,加上眼高手低,在「期望」與「實況」當中出現很大落差?
香港在創科或某些教育項目上,可能比不上內地的學校,但在品德教育上,還是比內地優勝,因為有家庭和社會的配合。中國人口10多億,只有大家都抱着「自己先做好」的心態,人民的素質才會大大提升。
與其事後跟進,為何不防範於未然?預防勝於治療,根治校園欺凌事件的警鐘,應不是在悲劇發生之後才響的。
設立獨立的德育科目固然是好事,但如果教學時間、資源配套和師資培訓未能配合,恐怕一切會變成官樣文章,勞而少功。
品德教育一直都是我們關注的重點,在香港這個繁忙的大都市,家長往往親子時間有限,因此我們更加強調品德教育是可以透過日常及生活化的情境培育。
「大人」就是有盛德、有學問、有權柄之人,誰不想下一代勝任?家庭、學校、社會各界,務須共同攜手,才能應對今天品德教育的挑戰。
中國成語有句叫「一諾千金」,指的是話說了,要負責,諾言是十分珍貴的,等值很多黃金。但看當今最強的美國,經常前言不對後語。
品德教育是任重道遠的文明工程,它的主題不應止於為眼前的和諧安穩而服務,更要通權達變,尊重學生的成長經歷和學習差異,達致個體與群體、權利與義務的平衡。
香港的教育以傳授學課知識為主,老師大部分時間都用在教學上。學校與機構合辦服務學習活動,是一個培育學生品格美德的機會。
即使是接受良好道德教育的兒童,也會有表現未如理想的時候。當這種情況出現時,父母須要讓孩子從小學習面對後果。
香港科學家應努力爭取加入國家隊,期望在大型及超級科研項目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