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Apr 17 2025 21:39:26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Tag: 教堂

化煞為祥
作者:蔣匡文2024-09-06
教堂、祠堂、神廟都是陰氣大於陽之地,故可以用來化煞,但現代另有一類建築,也可以視為同類,這就是各國各地的博物館,這都是「放死人器物」之所。
極盡奢華的宗教建築,是投資還是崇拜?
作者:黃珍妮2023-12-29
社會愈是物質上充足,愈是科技日新月異,精神方面的失落愈見明顯,人民愈想找尋宗教的慰藉。我在南京見證00後的年輕人,在科技發達的社會中更加徬徨,更加找不到攀附。
台北的舊日痕跡──萬華區內龍山寺
作者:施林海2022-10-07
龍山寺整個社區都很有味道,下次來台北,我還是要住在板橋,然後在清晨時分,再次舊地重遊,再去一嘗龍山寺旁那無比鮮美的鱸魚湯,漫步在艋舺街頭,感受那別具一格的老台北風情。
古道行:西貢半島百年天主教堂導賞
作者:蔡國光2022-07-06
近年教區開展「古道行」計劃,重修重建各小堂,探索以不同模式傳教同時,既是歷史與文化的延續,亦是宗教文物建築的保育,也為山友行者,在走逛郊野過程增添別具特色的人文內涵。
古道行:走逛西貢半島天主教小堂
作者:蔡國光2022-06-01
古道行上的各個小堂,昔年傳教士與村民對外主要依靠船艇往來大埔墟或西貢墟。也因此,各個小堂較多分布於近海灣的鄉村位置。以下分述古道行各個小堂的當年今日。
鹽田梓,香港的後花園
作者:馮珍今2022-01-12
好山、好水、好地方!在這個充滿人文氣息的小島上,客家習俗和天主教義交融並存,不少動人的故事,亦流傳下來。
探索荒廢山中教堂 Exploring Deserted Church in the Hills
作者:楊必興 P H Yang2021-06-22
一位城市探險達人進入一座荒廢的教堂,位置相當偏遠,可能是一個靜修營。這座2層高的建築似乎是一座別墅,後來被用作教堂。 可以見到大廳牆壁上曾有個十字架的痕跡。 已經荒廢10多年,雜草叢生。
基督君王小堂 Christ the King Chapel
作者:楊必興 P H Yang2021-05-03
位於銅鑼灣的基督君王小堂,建於1928年,可容納1000人。教堂以古典復興風格興建,外圍立面由科林斯式石柱包圍以支撐屋簷,斜屋頂則鋪上中式瓦片。內部以古典風格佈置,為二級歷史建築。
春天
作者:黃珍妮2021-04-03
老人家活得精采豐富,令身邊的人歡笑,令我們尊敬,要向他學習。
鹽田梓聖若瑟小堂 St Joseph’s Chapel of Yim Tin Tsai
作者:楊必興 P H Yang2020-10-29
1890年,德意傳教士福若瑟在西貢海岸的一個小島鹽田仔(鹽田梓)建立聖若瑟小堂。2011年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鹽田梓村大約在300年前由陳氏客家移民建立,從事曬鹽及務農工作。
立陶宛維爾紐斯大教堂 Vilnius Cathedral of Lithuania
作者:楊必興 P H Yang2019-09-24
大教堂廣場以維爾紐斯大教堂及其57米高鐘樓為主體,是最重要的地標和城市中心。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有巴洛克式大樓的迷人舊城區。
菲律賓宿霧 聖嬰大教堂 Santo Nino Basillica of Cebu, Philippines
作者:楊必興 P H Yang2019-08-26
宿霧最神聖的教堂,建於1565年的菲律賓第一座教堂。目前的巴洛克式建築建於1737年,2013年地震後修復了表面和鐘樓。
陳偉細說馬雲軼事:都是天意!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8-13
每當馬雲碰到困難的時候,他就會想:「我跟別人不一樣,我能把這件事做好。」
見證馬鞍山礦村變遷的教堂
作者:陳天權2018-01-09
馬鞍山上的宗教建築見證了礦工在這偏遠角落的艱苦生活,同時亦反映教會為大量湧港難民提供救濟的一頁歷史。當年礦工甚少與外界接觸,山上的教堂和學校便成為了他們的主要活動場所。
元朗鄉村教堂見證天主教傳教歷史
作者:陳天權2017-05-16
香港開埠不久,天主教傳教士已在港島以外的地方傳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