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0年恒生商學書院成立,到2010年改組為恒生管理學院,2018年再正名為香港恒生大學,回望過去何校長感受良多,「我一直認為香港應該要有自資且高水準的私立大學。」
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教育論述,科學回答了「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教育家陳坤耀教授也花了12年時間在嶺南大學推行博雅教育,在新質生產力戰略下,教育如何成為人力資本質的躍遷及TFP的頂樑柱?
香港恒生大學(恒大)的歷史可追溯至 1980 年成立的恒生商學書院,如今的恒大與當年的恒商有何差別?面對其他私立大學的競爭有何優勢與劣勢?未來發展又如何?何順文校長接受專訪暢談其理念與未來擘劃。
在數字時代,博雅教育的理念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嶺南大學作為亞洲博雅大學聯盟的創始成員,致力於成為數位時代有影響力的文理綜合研究型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3月23日(周六)在校園內新建的禮文堂舉行建校10周年大會暨發展論壇。中大(深圳)校長徐揚生教授強調,中大(深圳)的立校之本是四個字──「融匯創新」,就是「包容」和「創新」。
政府去年的《施政報告》提出在北部都會區發展北都大學教育城,衞炳江校長表示有興趣將部分或整個校園遷入北都教育城。浸大如能率先搬遷至北部都會區,大幅擴充校園發展空間,將會是香港高等教育又一創舉。
秦泗釗教授9月1日履新嶺南大學校長及韋基球數據科學講座教授,向教職員、學生及校友發信,透露計劃在未來幾年招聘更多世界知名學者。
香港經濟能否突圍,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教授認為要留意中美關係,中美關係短期內不會改善,長遠來看,中美博弈結束只會有兩種情況,一是美國將中國打垮,二是接受中國,但這個過程會很漫長。
三位國內外知名學者張隆溪教授、張宏生教授與張健教授,在行山過程中創作不少古詩詞,上月結集成書《香江行山雅詠》,由張隆溪教授主編、中華書局出版,2月14日舉行發布會。
除了STEM以外,對天文的科普理解其實十分重要,因為這牽涉到我們認識到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和自然物類命運共同體,以至人類面臨的共同前途問題的重要性。
嶺南大學公布《2022-28年度策略發展計劃》,包括7個策略發展領域。校長鄭國漢教授相信,新的策略發展計劃將引導嶺大厚積薄發,在未來發展得更優秀而創造更高的學術成就。
人文教育該是培育孩子成為君子的教育,這可證諸於歷朝流傳下來的蒙學經典、各家家訓及甚至今天的語文教材。
要數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好東西,而中外皆知的文物字畫古董故事、人情物理,還多着呢!可是,《三字經》內容除令學童識字明理、懂孝悌之外,還有包羅萬有的知識,留下不少訊息仍適用於今人。
香港恒生大學有着清晰的全球化策略和目標。它體現在與全球機構合作、交換及取錄海外學生、師資及學術研究交流,以及合作課程等多方面,希望學生關懷地球村,認識多元文化,放眼世界,培育他們成為負責任的世界公民。
恒大的人文教育貫穿在「博雅+專業」的教育模式之中,期待學生在吸收文史哲藝知識的基礎上,形成個人價值觀、內涵與修養,並產生人文關懷,追求生活的真善美的基礎上,具備厚實的人文素養。
嶺大來年將繼續推陳出新,開辦三個切合社會需要的嶄新課程,包括「嶺南教育機構陳斌博士數據科學(榮譽)理學士課程」、「環球博雅教育(榮譽)文學士」和「動畫及數碼藝術(榮譽)文學士」。
恒管校長何順文教授表示:「恒管得以正名,除了代表社會對我們的支持和認同,更代表大家對香港恒生大學的一份寄望。」
推動學生的人格教育,是鍾玲的目標;培養對社會有承擔,富有人文素養的學生,是鍾玲的理想。
為什麼「積極不干預政策」長年遭誤解,真正含義鮮為人知?陳坤耀教授指,政府根本不知道正確的理解,這個誤會是由上而下的。
《自由的國度2──STEM教育與美國》分享的,正是我在這條追求進步的道路上,關於教育的感想和思考。
恒生管理學院採用獨特的「博雅+專業」教學模式,推行小班教學和體驗式學習,在培育學生具備專業知識的同時,能兼具人文關懷、社會責任、道德操守等人格特質。
為香港培育人才,不單要精英,也要群英,爭取小班,下放權力,讓不同性情能力的學生在老師、校長和家長合作下成長,才是正道。
我的「荒野呼喚」很簡單:沒有包括「方法論」、「自然史」和「文明史」的通識必定是假的通識。
恒管嘗試突破傳統美式博雅院校的局限,取長補短,活化創新,以更佳應付本土文化和需要,成為地區高教一個新模式和新選擇。
對於自己學習的心得,盧安迪分享道,學習不需要太過刻意地去迎合那一科目的形式,而應該重點關注該學科的內容和概念本身。
由小學開始,在哲學博士媽媽的諄諄教導下,盧安迪深知讀書學習的關鍵在於用「心」吸收知識,提升自身能力,並非為了應付考試。
「我希望學生現在受的教育,能讓他們應付下一代將會面對的問題。」
王耀宗教授的榮休致謝詞中,用「三」字,回想過去三十年,嶺南的三次重大發展。
隨着香港334新學制改革在2012年的落實,香港的院校都趁機改革其本科課程結構加強通識,這都有利於全人教育的落實。
嶺南大學復校50周年,希望做到承傳過去,再創輝煌的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