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羅斯屯兵烏克蘭邊境的目的,不在於要侵佔烏克蘭,而是要展示俄羅斯反對烏克蘭加入北約的決心。從西方的反應來看,普京這一招是有效的。

北約自1999年開始先後5波東擴,將多個東歐國家及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納入版圖,直至俄羅斯連接歐洲大陸的「通道」烏克蘭宣布放棄不結盟立場申請加入北約,令俄羅斯安全環境變得嚴峻。

真正的政治異見分子,擁有鋼鐵的意志。普京為此一政敵,傷盡腦筋。舉目今日世界其他國家的民運領袖,納瓦爾尼確實鶴立雞群。

不論如何解讀五大核強國聯合聲明,有一點是顯而易見,即使中美關係陷入冷戰2.0邊緣,即使美俄關係空前緊張,但大國有大國的全球利益,5個核大國之間避免熱戰、反對核戰,這是大國之間的共識。

普京遊走於灰色地帶,利用歐洲的疑忌和恐懼,在有限的時空最快謀求最大的利益,但烏克蘭爆發侵略戰爭的可能性畢竟很低。因為雙方心中另有默契,就是中國。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京12月15日再度舉行今年第二次視像會晤,就六大主要合作領域達成共識,包括:共同對抗新冠疫情、能源供應、區域合作、強化金磚國家合作及國際和平安全等領域的合作。

普京要和拜登談什麼呢?2007年普京已宣布:「單極時刻已經死亡,並被埋葬。」美國只能接受多極時刻已來臨,但不能認輸的美國,只能「無休止的制裁」。

未來美中俄三國關係如何演變,肯定是影響世界安危的大事。

這次美俄峰會,普京是大贏家。

香港中學生科學知識退步的現象,早已使大專教育界憂心不已,科學學科準備不夠,到大學裏會辛苦得多,而且香港的未來發展希望能含有高科技成分,學生理科退步,不符港人利益。

很多毋忘六四的香港人,其實都是出於一種純樸愛國的情懷,只是他們對世界的認知,仍停留在六四發生的年代。

雖然拜登繼續以維護民主人權等價值為由制裁他國,但他在外交上最重要的考慮因素,始終是美國本身的利益。這在拜登宣布從下月開始由阿富汗撤軍,並以9月為最後限期,充分表露出來。

美國總統拜登警告,在他任內,中國應預期美國的「激烈競爭」,但不必發生衝突。他表示自從1月20日就任以來,尚未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談過話,但指兩人過去曾多次見面,他自己很了解習近平。

日裔美國政治經濟學者福山近日撰文,分析特朗普總統任內美國政治加速衰落,兩極分化問題愈來愈深。他認為科技是其中之一的推手,它削弱了主流傳媒或政府等已有機制的力量,無法塑造公眾的信仰。

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約瑟夫・約菲近日發表題為〈回歸美國自由主義霸權〉的文章,指拜登上台後,多邊主義會再次主導美國的政策;美國將回歸自由主義霸權,而不是特朗普那種狹隘小器的態度。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對13國民調顯示,特朗普在六國領袖信心指數排名墊底,僅得16%,低於排名尾二的國家主席習近平(19%),及倒數第三位的俄羅斯總統普京(23%)。然而民調並不包括中國及俄羅斯民眾。

美國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本周正式展開,總統特朗普繼續提出對郵寄投票可靠性的懷疑。眾議院議長、民主黨人佩洛西則指特朗普意圖壓制投票,促選民不要理會他,

俄羅斯總統普京13日在Facebook發文,上載一張普京裸着上半身揹着大針筒、騎黑熊涉水而過的設計圖片,聲稱「俄羅斯正在拯救世界,新冠肺炎疫苗將提供給不同的國家。」

俄羅斯總統普京宣布,俄羅斯成功研製全球第一款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經過少於兩個月的人體測試,獲國家監管機構批准,已可使用,而他的一名女兒已接種,感覺良好。

7月新加坡大選,引出威權主義與極權主義的話題。各地報紙和網絡的一些標題、文章,卻分不清極權主義、威權主義,把「一黨領導」的極權政體,與一黨獨大的新加坡威權政體混為一談……

美國眾議院周三通過《香港自治法》,藉此授權華府能處罰與執行《港區國安法》的中國官員有生意往來的銀行,並加強制裁相關中國官員,採取包括凍結資產、拒發簽證等制裁行動。

至今全球確診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病例累計240萬4249宗,死亡人數16萬5243人。其中美國確診病例累計達到75萬9687宗,死亡人數達40682人,確診和死亡人數均高居全球第一。

隨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國際上的演變,特別是如果美國失控,疫後的國際與中國便大不相同了。世界大變已成定局。

德國的《時代周報》認為大眾傳媒和社交網絡整體持續造成社會分化,以至不斷散播種族與階級仇恨,因此想建構一個平台,讓意見兩極的人得以加深各自對問題的了解。

在新冷戰中,俄羅斯若不與中國合作,或會因力量資源不足而再次敗於美國。舊冷戰是美國聯華制蘇,新冷戰是中俄聯手,俄國便可立於不敗之地。

有分析家預言,若普京想改變對手的身份,把心一橫,不再「保護」特朗普,把特朗普通俄的消息「間接」證實,這一下子的「熊抱特朗普」,便是其死亡之吻,信焉?

中美俄三個雙邊關係在這近200年的歷史長河中,充滿政治上和利益上的衝突,錯綜複雜。中國始終是一個不愛和他國鬥的國家,但是美國總統特朗普不吃這一套。

無論你生活在中國、西方;美國還是發展中國家,人性都會反感於無辜的孩子被貪婪傷害,若人們的聲音反而沉靜下來,責任在於貪婪者。

特朗普在芬蘭會見普京後說:「我看不到任何理由是俄羅斯(干預美國大選)。」回國後他認錯改口,聲稱他其實想說:「我看不到任何理由不是俄羅斯。」他解釋,他是用了雙重否定。

奧地利政界和經濟界的大人物,多年來就是普京的忠實粉絲,現任奧地利副總理的自由黨黨魁施特拉赫,早在2008年就開始不斷對普京示好,成為克里姆林宮的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