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應付燃眉之急,政府大可認真考慮推出提升租住物業的誘因。近日社會有聲音,要求推出租住物業免稅額,讓租屋的金錢可扣稅,減輕租樓市民的壓力。
政府動用珍貴的土地資源和納稅人公帑,推出不同類型的資助出售房屋計劃,目的是資助市民安居置業,而非協助他們炒樓置富。
買樓的人會感覺到自己是白武士,救萬民於水火之中,任何不合理的還價都有可能被接受,賣家還會千多萬謝,理由很簡單,因為太多放盤,大家都知道物以罕為貴。
香港發展面對的真正挑戰,並非長者或兒童的相對貧窮,而是青年瀕窮,皆因在職年輕人缺乏足夠積蓄及時置業,從而分享社會經濟繁榮帶來的裨益。
其實稍有資歷的投資者都知道,樓價已經脫離了負擔能力,當成交量偏低,放盤量增加,即使沒有其他不利因素出現,樓市都會向下調整,既然知道有此結果,投資者絕對不會在這個情況下入市,但他們並沒有冷卻入市雄心。
土地簡單分為兩種:已被規劃及未被規劃。前者是已附加添加劑的特殊麵粉,只能用作指定用途;而後者稱之為超級麵粉,因為完全無添加。換句話說,沒有被規劃的土地才是超級麵粉!
地產商在垃圾時間亦會放一些「後備」落場,就是那些賣不出去的貨尾單位,大家千祈不要以為會減價促銷,地產商不但不會減價,而且還會大幅加價,但就重賞促成交易的物業代理,這種做法有兩個作用。
居屋可以仿效公屋機制,設置輪候冊嗎?輪候冊相比抽籤的最大好處莫過於其確定性──申請人士對於輪候時間、何時上樓有更清晰的概念。
「港人港地」政策存在漏洞,無法保證最後用家是否港人,導致樓價不能有效抑制。但大家都心知肚明知道,這就是各國政府推行「量化寬鬆」為全球帶來的必然惡果。
由林鄭月娥領導的新政府,以「綠置居」為恒常化,使滿足市民置業的願望是好事,但可以做得更好。
與其指責年輕人胸無大志,不如切實檢討年輕人何以意志消沉,努力營造一個年輕人有志可伸的環境。愈多年輕人有怨氣,社會就愈難安寧。
首置上車盤既是資助房屋,資助愈優厚,條件便愈嚴苛,換樓也愈難,轉場私營房屋阻力便愈大。
樓價是貴還是平?因人而異。對於月入10萬元以上的家庭,絕對負擔得起,而且這些家庭的數量不少。
原本想一家人幸福團聚,兒孫滿堂,結果只有家散人離,老媽媽孤獨一人。
不知幾時開始,「磚頭」成為人們成功的代名詞。
「我贊成把日後香港的公營房屋,變為可租、可賣的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