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工商管理課程「商業創新4.0」的構思源於工業4.0及商業4.0的多元挑戰性環境,旨在培育善於運用科技,掌握財務,吸引融資,以創新管理方式實踐ESG目標、永續發展、營商目的與獲利的優秀企業領導人。
本文以科目的性質、協作、應用、學出望外和社會化學習5個角度,分析5個學生的個人反思報告。
外資企業會停止在華投資嗎?或者他們會將現有的投資轉移出中國嗎?我認為是不會。對許多公司來說,聚焦中國市場是不可或缺的,並且在未來將變得更加重要。
儘管有人說全球化可能會結束,有區域化甚至於本土化的趨勢出現,但是相比於政客來說,企業特別是跨國公司是相對比較理性和邏輯性的。從供應鏈的角度,企業考慮的因素還是那幾個,而中國仍佔有比較優勢。
究竟為什麼要學藝術?孩子們不一定都會成為藝術家,但通過藝術教育,培養了孩子們對美的感受,對生活的熱愛,讓他們成為更好的人,這就是潤物細無聲的藝術教育,這才是藝術教育的最大意義。
現代的學校制度基本上是個把人類塑成人力資源、分層分等的機制。學生須馴服預設的、步步高升的學歷考驗,以及被訓練獲得最好分數。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就是讓學生擺脫學歷的桎梏,建立自己的價值觀,擁抱自己的前途。
年輕人應該對「改變」感到高興,因為如果沒有改變,那些工作經驗豐富或居高位的人,將永遠都是贏家。
聰明的學生,慢慢就會學會揣摩老師的意思,希望答中老師心中的答案。這是什麼學習?請想一想,學生是在心中尋找最好的答案,還是在尋找老師認為標準的答案?
香港理工大學的校訓是:開物成務,勵學利民, 創校以來創科碩果累累,相信在香港的新時代會有更好的發揮。
香港是一個開放型的城市,與全球各方面都有緊密的聯繫,這是其最大的長處。香港可與各方面加強合作,形成高產值活動的價值鏈,以保持香港持續的競爭力及經濟增長。
今天香港太需要承擔、創新、凝聚。MIRROR和女團可激發年輕人,銀髮一族也可以拾來閒趣,化興趣為使命,變成一大功德!
香港有人才,就看重不重視他們。香港有資源,就看有沒有用對地方。香港可以創新,就看有沒有心。別人不做的,大學做!
爲推動香港青年對金融科技的認知及投入,以及創新創意思維的推動,培育金融科技年輕人才庫,香港青年金融科技協會11月4日正式成立。
比爾·蓋茨認為,這是人類避免災難性全球暖化進入倒數最後10年,要令《巴黎氣候協定》 訂下的計劃有所進展,政府需要私營公司和慈善機構的共同參與,推動環保創新。
不要等上司要你做什麼事才去做,主動去做主管在做的事情,而且也幫他出點子,嘗試新的挑戰。因為如果主管一直重複做跟昨天同樣的事,他不會升官,當然也輪不到你。
前海合作區諮詢委員會委員、港交所前行政總裁李小加接受秦玥專訪時指出,習近平總書記似乎對前海有一種新的期望,這種期望是不光是讓別人進來,更多地是我們要走出去。
入廚工作已超過半世紀,朋友常問,何以在一家店工作那麼久?重點是,進入每家店前必考慮該店營運風格是否合意,或者有大自由度給我發揮創作。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情況下,很多戰略問題靠簡單的思考方式並不能完全解決,甚至不可能解決。中國和西方比較成功的企業都走上了戰略的第三條路,即在機會出現與自己能力之間做一個比較與博弈。
這是個變動的年代,世界每一天都在改變,預測未來是最不安全的事,過去的成功也不保證將來一定成功。年輕人一定要有這樣的心理準備,「改變是必然的,不改變才奇怪。」誰愈能適應環境,誰就愈具有競爭優勢。
其實西方國家亦會執行許多監管措施,但中國政府執行的決心和速度更加明顯。「改革開放」政策本來就是一個持續的實驗,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之間的微妙平衡一直在不斷演變。
創新與否是由所產生的效果去辨別,所以當事情變得更新穎,但效果更差,這便是創新失敗。
中層幹部雖然是公司最重要的中堅份子,但往往也是最封建、最怕改變的一群。他們好不容易爬上中階主管的位置,要再高升可能還要再等個十來年,萬一中途有個年輕人提了個創意,是很容易取代他的。
秉承同一個目標和願景是中國發展的關鍵動力。如果簡單地將奇蹟般的壯舉僅僅歸功於所謂中國政府的「威權主義」,對那些日夜兼程趕造方艙醫院的人和企業來說未免不夠尊重和有失公允。
創新歸創新,迎合歸迎合,始終作為媒體必須有所承擔及責任,並非只為了吸引大眾關注,一味迎合部分特定市場的觀眾群。
用鐵坑板烹製鱔件的好處是可煎出油份流下坑內,使食材更香口,如果煎肉扒更可煎烤出條紋,有點似西餐烹調法,使餸菜添上美感。
假若你也會舉行「未來喪禮」,那是最佳的時候去編寫及分享你的故事。請留意,這是你獨特的故事,無所謂好與壞,只有你自己知道是否忠於事實,忠於理解,忠於演譯。
人人都希望有時間,但我們每天醒來,便有24小時在眼前,不費分毫地給我們使用。我們應該感恩了吧?但即使如此,並不見得很多人感恩。問題出在哪裏?
不同人在同一時代中可以有很不同的選擇,李鴻章、梁啟超生於同一時代,但他們對於在這一代中應該做什麼事卻有很不同的選擇。我們現在又處於什麼年代呢?我們這一代人又要做什麼事呢?
死的一刻(指斷氣)人人都是一樣,不用多費心思。但死前死後很多事情,卻因應社會、文化、宗教及時代背景的不斷改變,可以有很大的差異,不可能也不應該一成不變,而是有很多進化甚至創新的空間。
無綫的困局是香港的縮影。無綫食老本,不思進取,決策不夠果斷,與年輕人脫節,何嘗不是今天政府和不少行業的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