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中國文化

名醫說
作者:譚寶碩2024-12-22
治病於未病時,處事於未發時。不論今天明天,只管努力。什麼時候都不為晚。
味淡聲稀處
作者:譚寶碩2024-12-15
修行放下,故自在;澹泊無執,故無憂。謙和厚道,故常樂;情義慈悲,故溫暖。
初學中國文化,由詩開始
作者:陳家偉2024-10-16
要像錢穆、季羨林及饒宗頤般的史學或國學大師,確是百萬中無一。但要略懂中國文化或略知中國歷史或略懂得欣賞中國藝術卻是可以的,任何人不論年齡性別,學點國學都是有益有樂趣的。
全新古魏博物館9.24開放公眾參觀 逾千件藏品見證中國瓷器工藝演變
作者:編輯精選2024-09-19
古魏博物館──南區首間私人博物館珍藏了逾千件中外不同時期和地域的各種珍貴文物,它將於9月24日開放公眾參觀。適逢龍年,開幕特展以「龍鳳獻吉祥」為題,介紹相關的文物。
新亞精神誠明道、安健護生無言師──專訪新亞書院院長陳新安教授
作者:馮珍今2024-07-24
「新亞之前給予我的,我也希望能給予現在的學生,讓他們在新亞,既找尋到、也實現到自己的夢想!」新亞書院院長陳新安教授慨然道出心聲。
棋藝與人生觀──馮以浤教授棋藝訪談錄
作者:編輯精選2024-07-22
下象棋沒有運氣;打麻雀講運氣,但也講技術,運氣和技術各佔一半。下象棋就百分之一百講技術,人生不能只靠技術,機緣際遇也很重要。
象棋名人與事蹟──馮以浤教授棋藝訪談錄
作者:編輯精選2024-07-18
富蘭克林是美國有名的政治家、開國元勛,又參加過幾次當年最重要的開國會議。他同時又是科學家、發明家,集政治家、革命家、科學家於一身,最後他也是象棋高手。
圍棋在歷史上的變遷──馮以浤教授棋藝訪談錄
作者:編輯精選2024-07-15
國際象棋棋子的分數大約是中國象棋的兩倍。棋子的威力大,活動的空間小,複雜程度一定大。從這個角度看,國際象棋自然比中國象棋更複雜。
悠悠天地心
作者:何漢權2024-07-12
悠悠館將設立有關律敦治先生及其家族生平的展覽,亦會包括巴斯人在香港的發展及貢獻。由此,國史教育中心將向到訪者介紹巴斯文化如何與中華文化融合,成為推廣中華文化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良機。
戲有益?戲無益?──馮以浤教授棋藝訪談錄
作者:編輯精選2024-07-10
印度15世紀之前在文化、經濟上執世界牛耳。大約在公元6世紀時,印度盛行四子棋。四子棋有兩個形式,最初時是4人一起下的,每人有8隻棋子,8隻棋子中有4款是主力棋種,即車、馬、象和兵,所以叫四子棋。
重振軟實力
作者:崔少明2024-06-27
內地一些食肆連鎖來港開業,不排除要修正一些做法,在內地成功之道和港人習慣之間,做點調整,以適應香港的環境和口味,甚至反過來將一些做法回饋內地。
強化香港年輕人對中國的認知
作者:謝祖墀2024-04-12
香港年輕人必須更加了解中國,香港社會必須協助更多香港的年輕人到內地訪問、參觀和交流。需要強調的是,這些活動不能只是停留在一般的遊玩階段,亦是必須促使深度學習的交流。
第三屆腹有詩書冠軍 聖公會聖彼得小學:愈戰愈勇終奪冠 磨練鬥心歷成長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2-22
第三屆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聖公會聖彼得小學勇奪冠軍軍。聖公會聖彼得小學參賽三載,成績一年比一年好,已建立中國文化的傳承系統,學生文學與歷史知識與日俱增。
張五常:大灣區的未來在知識和教育
作者:香港國際金融學會2024-01-19
40年前,因為中國經濟體量不夠大,外匯管制的不良效果還不是很明顯,但中國遲早還是要放開。大概5、6年前試過,發現外匯管制一放開,外資就走掉了。我最近想到一個辦法,那就是採取零關稅。
細聽歷任浸會大學校長的《論語》感悟
作者:陳家偉2023-11-27
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筆者認為,不懂《論語》,則無以了解中華文化。《論語》是我最喜歡看的一本書。
中國夢
作者:謝祖墀2023-10-11
隨着世界局勢的改變,一個多極世界將會大概率出現,而中國在這個新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亦將會日益重要。在多極世界中,中國人要履行的責任和執行的工作將會更多。
張五常教授:同一個學生 為何在香港被踢出校 在美國卻被認為是天才? 什麼人才適合讀醫學、法律? 懂中國文化更易求職?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0-10
經濟學家張五常教授治學概念超出了傳統學者的作風,享譽學術界。他認為一個怎樣的讀書環境才能培養出天才?男女選科為什麼要有不同考慮?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張五常教授:AI無法取代人腦? 我與科斯與佛利民為何惺惺相惜?學好中文有什麼竅門?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9-28
經濟學家張五常教授治學概念超出了傳統學者的作風,享譽學術界。他怎樣看最近的人工智能熱潮?除了本行以外,他亦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對時下年輕人學好中文有什麼建議?一起聽聽張五常教授的分析。
培修保育研古建,斌蔚圓融築慈山──專訪何培斌教授
作者:馮珍今2023-09-21
建築文化是文化的紀錄,也是歷史的沉澱。何培斌教授認為,建築並非單純的蓋房子。一個時代的建築,反映當時社會的價值觀、審美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踐行「鄉·港連心計劃」冀魯旅港同鄉會攜多團體舉辦弘揚中華文化宣講活動
作者:編輯精選2023-08-28
為響應香港民政事務署的「鄉·港連心計劃」,冀魯旅港同鄉會於8月20日下午舉辦了一場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動,通過線下與線上結合的方式,並邀請國內知名國學經典老師文運先生擔任主講嘉賓。
中國發展模式有何文化淵源?如何制定避免走上極端的企業戰略?
作者:謝祖墀2023-08-24
今天的中國人基於底層的大規模組織能力,透過不斷的試驗、學習、調整,將中國發展模式不斷進行優化。這種發展模式亦主宰着中國在世界上扮演愈來愈主要的角色。這些理念的形成,有着深遠的歷史文化背景。
夢蝶軒藏古飾雅,氤氳機巧金彩華──專訪夢蝶軒主人盧茵茵、朱偉基
作者:馮珍今2023-08-17
夢蝶軒主人盧茵茵(Betty)和朱偉基(Kenneth),為國際知名收藏家,數十年來對文物收藏、研究,乃至歷史保育及推廣的工作不遺餘力。藉着收藏文物,他們經歷種種的機緣,一起分享箇中的樂趣。
都大何陳婉珍粵劇研藝中心進一步推廣粵劇文化──專訪都大人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陳家愉博士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8-17
香港都會大學(都大)何陳婉珍粵劇研藝中心將於8月19日成立,志在進一步推廣粵劇文化,未來將透過與香港粵劇藝術團體的合作,推動粵劇發展。本社特別專訪都大人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陳家愉博士暢談成立過程。
2023年度校際瓷畫展:悠悠瓷藝匯聚青春創意
作者:周慧儀2023-08-07
2023年度校際瓷畫展讓6所學校共75名學生在專業指導下,透過對瓷藝歷史的探究,加深了解瓷繪藝術在中國文化中的獨特地位。
香港第一個草書書法院成立
作者:文相濡2023-07-19
一個真正的書法家,不能單寫一兩種書體,篆隸草行楷都要寫的。可惜現今香港書法界寫草書的同道不算多,香港草書書法院值得喜歡書法藝術的人關注起來。
林漢明博士:寫《一豆一世界》的源起
作者:編輯精選2023-06-24
《一豆一世界──從大豆歷史、食品文化到現代經濟科研》這本書希望讓大家重新認識這種與中國歷史文化、食品科學、世界經濟、糧食安全、可持續環境以及現代科研密不可分的農作物。
夢故人──夢生於情,情生於適
作者:施林海2023-06-10
古先生終身從事文化事業,一往而情深,就是希望透過文化教育和熏陶,改變人情和人性。這方面可是與湯顯祖的創作動力不謀而合──因情成夢、為情作使,譜寫人間極善極惡之情,以期達到情的轉化及升華。
野菜物語
作者:譚寶碩2023-04-29
灑在山頭石縫的野菜種子,生生不息,採之不盡。禪師說:「大自然就是道,貼近大自然,順應了自然法則,才能真正修行。」
探看中國文化軟實力發展四大國策:香港人還等什麼機會?
作者:李偉民2023-04-29
目前我國展現最大的決心去承先啟後,推動中國人的文化和藝術力量,而在這千秋大業中,香港有幸定位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香港人、香港的商人,還等什麼?
蒲葦、方麗霞主講:如何學習文言文?尋找興趣之處 多讀多看多思考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4-15
此為「趣學古文,銜接中學」線上高小學生講座及工作坊第三部分,由蒲葦及方麗霞老師共同主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