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創新科技是高等教育界最盛行的關鍵詞,亞洲、中東各地一流大學都正在改革他們的課程以裝備學生駕馭這一波科技革命。

智能叛變不只是電影名字,隨着全球興起人工智能熱潮,有人愈來愈擔心AI將會取代人類,也有樂此不疲研究和使用者。到底未來的概念將會如何演變?來自世界各地的傑出專家近日雲集香港故宮,冀揭開AI神秘面紗。

AI的融入教育是一個複雜但充滿希望的過程。它要求我們不斷學習、適應和創新,以確保我們能夠充分利用這一技術,為學生提供更高品質的教育體驗,同時培養他們成為未來社會的負責任和有能力的成員。

微軟、谷歌、Meta這些科技龍頭企業花巨資訓練出來的「孩子」將來到底有多厲害呢?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孩子又該如何自處?

目前,這些AI講師已被應用於創意社交媒體課程中,該課程面向香港和廣州的學生。科大期待透過這種創新的教學模式,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參與度,並最終實現個性化的AI教室。

人的學習模式有很多種,有些學生習慣聆聽接收,有些可能透過視覺,或是動手做才能掌握。Vision Pro此類產品的出現如在教育方面增加應用,無疑令不同學習模式的學生的學習需要得到照顧。

香港理工大學3月1日舉行傳媒午宴,宣布建議於北部都會區的新校區內設立醫學院及附設會議展覧中心的大型教學酒店,以配合大灣區人口的醫療服務需求,促進區內旅遊、會議及展覽業的發展。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宣布多項鼓勵創科和資助高等教育的舉措,多間大學表示歡迎,認為可以保持香港在前沿科技領域的競爭力。

人工智能全球普及化,勢不可當。AI發展除了在科技層面力求突破之餘,AI的可信性亦非常關鍵,絕對不容忽視,它不但影響商業,更甚者會對國家安全造成隱患。

科大2月22日(周四)舉辦傳媒新春團拜聚會,進一步介紹醫學院構思,以及在創新科技上的新項目和課程。

香港會計師公會新任會長梁思傑服務於公會理事會多年,並聽取過許多會員的不同觀點。在擔任會長後的首次訪談中,他講述他將會如何讓會計師創造價值的能力以及他們所擔任的各種不同的角色成為大眾焦點。

梅彥昌校長表示已向政府表達城大有意進駐北部都會區,在北都校園設立研究院課程和特定學科,但不會搬遷整個校園至北都。梅校長認為內地有龐大資源,被問及城大(東莞)項目進度,他表示有待國家教育部批出相關牌照。

要提升閱讀成績,不是個別科目的事,那是需要整間學校一起努力;而且不只是學校要做,更應是家校合作、全社會的責任。

在這個充滿資料和演算法的時代,人工智慧(AI)像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不僅在科技領域大放異彩,而且可以涉足那些古老而神秘的領域,比如命理學。

中國外長王毅強調,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政,台灣地區選舉改變不了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基本事實。 台海和平穩定的最大風險是台獨,中美關係的最大挑戰也是台獨。

葉教授提到,科技進步極大地改善了人類的健康狀況,但老年人依然面臨諸如阿爾茨海默症等疾病的風險。對此,她倡導推動「全民腦健康」,加強對大腦健康的研究,從而降低長者患神經退化疾病的風險。

生產力局致力培育年輕科研人才,鼓勵他們發揮創意,為各行各業度身構建新型工業化方案,並參加世界級獎項獲取經驗。

理大研究團隊秉持創新精神,研發出一系列色彩管理技術,包括六色 RGBACL燈光模組和智能混色控制算法,能有效提高 LED 照明系統的色彩呈現。技術已獲國際知名影視燈設備開發商及在多齣荷里活電影中採用。

一年一度的冬季達沃斯準時在15日於瑞士開幕,連續4天的世界經濟論壇年會(WEF),探討地緣政治分裂、金融及航運緊張、經濟黯淡像是略帶苦澀的主菜。AI扶持未來醫療一起騰飛則可算誘人甜品。

嶺大校長兼韋基球數據科學講座教授秦泗釗教授歡迎姚新教授加入嶺南大學,他表示:「嶺大致力吸納世界知名的學者加盟,以姚教授對教學的熱忱,加上他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卓越成就,我們期待他將人工智能結合博雅教育。」

2024年可能是AI發展的關鍵轉折點。在教育方面,Copilot被整合到Windows操作系統中,將提供即時的程式碼建議和指導,並可提供學習資源和範例,可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合作和知識分享。

控制論在技術、生物學,以至複雜的社會系統領域,都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尤其在當下人工智能高速發展下,它的思考原則有助人類檢測人工智能是否仍然受控。

香港的創科發展正進入黃金時期,我相信實習生們將會在生產力局獲益良多,並得到改變人生的體驗。期待見證他們的蛻變及成長!

去年華爾街專家所作的預測幾乎全錯了,估計美國經濟將進入衰退,股市本應下跌,債價則上漲。一切都並沒有像分析家預期的那樣。

一切妖魔鬼怪,都是由於人為的原因造出來的。而疾病在發生之前,就應該加以防止,並作為首要任務,而把疾病發生後的治療放在次要的地位。因此,歐盟此舉,確是值得全球參考,這是面對人類新挑戰的一種正確的態度。

總有人告訴我們:當然,從不平等、污染到極端主義,世界上依舊存在各種問題,但這不過是為了迎接美好世界誕生前的陣痛期。科技發展的洪流是如此強大,就算想擋也擋不住,那又何必螳臂當車?

教育評議會資深會員何劍輝老師與提示工程顧問、教評會執委馮穎匡博士對談,分析ChatGPT 4.0與文心一言有何不同,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AI)在大學的應用情況和對未來職場的影響。

我深深體會到世間最無私最偉大的,莫過於父母對兒女的愛。這對父母對女兒抱高期望高要求,也努力幫助女兒創造更美好的未來。如何為女兒選上最合適的學校呢?卻又可能是父母最煩惱的事情。

學與教博覽2023於12月中舉行,英國倫敦大學學院Rose Luckin教授表示,AI作為一種工具有助教育界人士應對各種挑戰,然而,這無法取代人類的個性化教學。再者,也無法完全取代人類的工作。

人工智能始於數據。基礎始於數據資料集中學習。 因此,人工智能應該是從數據資料治理 (Data Governance, 簡稱數據治理) 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