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偏見無處不在,也亟待得到有效的治理。就此,世界各地官、產、學、研等各界别都積極探索消除AI偏見的技術及途徑,部分組織已取得了一些成果。

在新一年,參照吳恩達教授所預測的「人工智能」發展趨勢,各校的AI研究團隊必然會加倍留意在相關領域技術的發展。

數字經濟在推動全球經濟復甦及經濟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彭博預測,元宇宙於2024年的全球市值將高達8000億美元,大部分傳媒都認為,元宇宙及相關技術是2022年全球創科産業發展的大趨勢。

港大早前規劃耗資25億港元,在主校園發展總面積逾4.5萬平方米的Tech Landmark建築群,預計於2024年落成。當中將設立10所研究院,包括獲捐贈成立的同心基金數據科學研究院。

我深信每個小朋友都是獨一無二的,如何提升他們的智商、情商和愛商,需要家長和老師們多花時間,用愛心來澆灌培育。

商湯的故事告訴我們,香港除了擁有歷史悠久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在研究和創新方面亦極具豐厚潛力,讓我們拭目以待。

2014年底由中國科學家湯曉鷗教授率領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團隊在香港創立的商湯科技,12月30日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正式掛牌買賣。香港科技結合中國大陸市場規模,將繼續被視為成功的方程式。

對於天演藥業首席財務官、會計師譚文健而言,會計專業知識為其職業生涯帶來了新生。他向《A Plus》分享了從工程領域轉往會計行業發展的原因,探討首席財務官需要具備何種技能以實現增值。

未來的網購活動必然會擴展至三維虛擬世界,產品推薦工作將會由虛擬推銷員執行,它會利用行為分析技術去了解每個虛擬人的生活、文化和習慣,最後向他推銷合適產品。

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周一(11月29日)出席「北部都會區規劃及創科新布局」論壇,他表示香港若能與深圳建立統一的機制,香港與深圳便可更好地進行科研合作。

未來的青少年將會在現實和虛擬世界上,可能面對很多抉擇和矛盾等問題。

行政會議召集人陳智思出席自閉症終身支援計劃啟動禮時表示,期望教育、創科、社企、商界等不同界別能夠繼續進行跨界合作,持續發展對自閉症患者的支援。

第11屆學與教博覽將於2021年12月8日至10日舉行,將提供超過270場活動及360個展位,並首次以實體展覽展出疫下創新教育科技,預示全球教育新趨勢。

新冠疫情雖然暫時清零,但難料疫情何時反彈。香港理工大學智慧城市研究院團隊研發城市時空大數據平台,輸入確診病例時空數據到模型,將能預測不同地區的發病風險預測,有助精準制定防控策略。

近年科技界及跨界學者也開始談論AI科技發展衍生的另一方面問題,例如個人私隱的保障、AI發展的倫理風險、數據和算法的不當使用,出現批判AI的思潮。藝術界也不乏這些課題的探究,是創新美術教材的思考方向。

為強化香港數據中心競爭力,釋放、加快審批數據中心專用地,同時把工業邨的空置土地拿出來拍賣,地盡其用。數據中心需求有增無減,以做大個餅為目標,香港創科水平定必長遠受惠。

《妙手仁心》繼續有莫樹錦教授為我們講解治療癌症的新突破,並指內地醫療發展一日千里,香港青年可以借助中外資源發展醫療科技機會大。一起聽聽莫教授的分享。

未來媒體若要有效地接觸千禧後客戶,必須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文化和習慣,特別是每個人在元宇宙中的一舉一動。為此,媒體將會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個人行為分析。這技術在現實世界中日益普遍,但在虛擬世界則較少。

數字經濟的定義其實一直隨着科技進步而演變,直至今日大致可以分為五個現象。

隨着人工智能不斷進步,AI會否取代人的工作?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認為,人工智能靠人輸入數據去模仿,創意仍是要靠人類,故機器取代不了人。聽聽黃教授怎分析。

近日「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IB)放榜,近2200名本港考生之中,有130人考獲滿分成為狀元,可見香港不乏年輕人才,所以筆者相信港產太空人指日可待。

分析球賽以至社會政經金融現象,有用的參數本來就不多;況且,參數本身也很有可能每分每秒在變化,所謂球局和世事變幻無窮,無法量度,在這個情況下,人還是機械的分析厲害?

《論語.學而》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悦乎。」仿效人類,人工智能系統一經開發後要盡快付諸應用,並以滿足用戶需求為首要任務。但「學無止境」,所以人工智能系統亦應持續學習。

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是中國不少獨角獸成功的基礎,但這些企業主要是在商業模式上的創新,而非技術上的大躍進。所以今日最大的挑戰是,面對科技冷戰中國如何確保科技創新。

歐盟委員會認為,若然人工智能系統根據人的社會行為或人格等特徵,進行用戶信用評估的話,會造成不可預見的後果,導致個人或特定群體的權益受到損害。這樣的社會信用體系,侵蝕公平公正基本原則,禁止是理所當然。

數碼新聞已成為主流,可是,一些網媒為求捷足先登,不惜放棄中央化專業編輯程序,例如省略內容校對,影響新聞質量。在這操作下,因一般市民從未受過媒體製作教育,又怎能識別呢?

人工智能(AI)技術可以改寫世界的面貌,其廣泛應用是大勢所趨。

數字有時看起來很公平,但是碰到跟人有關的事情時,一定要考慮數字所代表的意義,因為不管什麼政策,永遠會有對策。

在香港,編程科技和AI關係密切,雖然仍未有清晰人工智能教育概念和課程框架,已多被打造成中小學及幼稚園「未來教育」的學習課程,反映了背後的潛在機會。

在日益增長的全球人工智能市場下,「數據技術員」、「數據檢測員」這類工作將會愈來愈搶手。香港在這方面的職業培訓也應作好適當的準備,鞏固本港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創科中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