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傷健共融音樂會圓滿結束。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強調,社會應攜手關愛殘疾人士,政府已設立「殘疾人士藝術發展基金」,支持殘疾人士參與藝術活動,撥款總額達9500萬港元。

港澳當局應該更積極地推進與大灣區更快、更深層融合的政策,同時利用好對外關係。香港當局還必須考慮如何重振其航運業,並使其與內地進行更具策略性地融合。

黃英豪博士1月1日起任香港浸會大學校董會暨諮議會主席。他表示將致力培育具家國情懷的學生,並利用「兩制」優勢吸引全球人才,積極探索「一校兩園」模式,同時善用校友資源回饋母校,慶祝浸大70周年校慶。

音樂會的曲目經過精心安排,展現了中樂的多樣性。閻惠昌提到,為了迎合廣州觀眾的需求,特別選擇了《廣東小調聯奏》,將廣東傳統小曲巧妙串聯,洋溢嶺南韻味。這部由香港中樂團委約的作品,旋律流暢而樸實,深具生活氣息。

演出由藝術總監兼終身指揮閻惠昌親自領軍,三弦首席趙太生擔任獨奏,成為星海音樂廳新年季度「名團名家 暢響灣區」的重頭節目之一。

澳門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推進「1+4」發展方向,除了發展世界旅遊休閒中心,還大力發展大健康、現代金融、高新科技、會展貿易及文化體育等產業,年輕人的出路有了更多選擇。

香港必須銳意改革,主動作為,在變局中打開香港新天地。要大力推動創科發展,加大創科資源投入,壯大創科產業規模。

香港作為亞洲的國際金融和教育中心,其教育體系受到廣泛關注。隨着政府推動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將這一概念進一步推展至中學教育的可行性引發了熱議。

「粵信融」服務促進了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市場的更深層次一體化,通過簡化和安全的數據流動方式,展示區域合作在推動發展經濟的巨大潛力。

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表5周年,現在才討論對接問題,似乎是落後於形勢。反過來說,是因為在對接問題上沒有做好,現在更需要重點提出。

柬埔寨,曾被指人口販運猖獗,但考察團交流近一周,發現的則是蘊藏無限機遇。隨着特命全權大使汪文斌來臨柬埔寨,一顆超新星或即將誕生!

由香港坐車北上,到達今稱南海區之人民政府所在地桂城,雖然要用3小時左右,但並無疲憊的感覺,倒是近鄉情意上心頭,這是祖父母輩生長於斯之地。

你在信中問及農曆年前美斯事件,香港人生活節奏快速,非常健忘,那種不滿以及疑惑已經討論了很多,今天我想和你分享一下的是:美斯事件背後的運動盛事化主題,香港在這方面應如何走下去,同時,香港有什麼優勢?

很多人說深圳因為過於年輕,相較於底蘊深厚的城市來說,深圳簡直就是文化沙漠。但我覺得不是這樣的,深圳和大灣區就是中國複合文化的代表。

證監會主席雷添良在會計界歷練多年,見證了會計師的角色演變,其責任與日俱增。他講述香港如何保持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會計師在可持續發展中應發揮的作用,並分享他擔任香港會計師公會會長期間的難忘時刻。

香港要發展八大中心,當然要立足於香港,特別是遇到競爭對手,更加要鞏固地位。但世界上非常罕有的是,兩個每天成交額分別有幾百億元和幾千億元的股票交易所,地理距離不到50公里,卻是「那麼近那麼遠」。

關於香港專業人士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潛在機遇,有關的政策討論和研討會議如雨後春筍,但一直缺乏具體的數據支持,這份內容充實的報告正好填補這方面的空白。

香港特區政府積極地推動「數碼經濟」發展,可藉此參與「數字中國」建設,促進香港與內地社會融合,特別是可以以「粵港澳大灣區」先行先試。

如能提高投資額度及降低投資門檻,相信會吸引更多投資者投資,有利國內銀行擴大理財和基金產品投資資金來源,及國內資金分享海外理財的產品收益。

粵港關係發展關鍵問題,在於香港對於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認知,融入是必須的,而粵港澳大灣區是順理成章的落腳點。以此作為抓手,粵港關係勢必會在一個更高的起步點向前邁進。

「北部都會區」是香港規劃史上的一個重要標誌,也是關係到年輕一代甚或多代人的福祉。筆者希望「北部都會區」能成為「香港的浦東新區」,與中環商業核心區的「南部都會區」互相輝映。

只要善加應用和規劃,香港絕對有能力成為高等學府的領頭羊;只要政策加以配合讓內地一級科研教授往來訪問,加上香港享有的「一國兩制」優勢,香港穩操勝券。

喜歡鑽研知識學問的師生,可以這本小書為楔子,由每一詞條透露的訊息,進一步從書籍或上網探索更廣大的知識海洋。

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對於本港的中學、小學和學前教育,會帶來什麼樣的機遇呢?

東華學院陳慧慈校長與香港教育大學前校長張炳良教授,就自資院校未來發展前景等多個範疇進行精彩對談。自資院校與公立大學各具特色,自資院校除了在香港扮演一個獨特角色,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又可以扮演什麼角色?

證諸中共在過去40年間可以帶領整個中國從貧窮落後走向繁榮富強,香港為何要抗拒中共的領導?只要中共的領導方式並非取代或者凌駕香港特區政府的行政管理權、立法權和司法權,也就沒有違反《基本法》所作出的承諾。

中滙集團旗下之大灣區商學院9月14日正式成立,並與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及數碼港簽署合作備忘錄,為大灣區培養所需人才。

黃柳權說:「不少香港青年朋友已經捷足先登,在粵港澳大灣區闖出了一片新天地,只有親身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創業就業,才知道祖國對港澳青年的支持力度有多麼大。」

港澳辦副主任黃柳權指出,現時香港的良好局面來之不易,「蘇州過後無艇搭」,香港要盡快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社會共識,發揮一國兩制的優勢,融入國家發展。

香港作為國家唯一實行普通法的司法管轄區,法律及爭議解決業界應該在大灣區積極發揮「一國、兩制、三法域」的獨特優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