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坊間有個對香港亂局的說法:如果中國企業的科技與財富水平仍低於香港,這場動亂不會立即發生,鄧小平設計的50年不變,應該可以順利到達。

家長或同學們不要硬將別人的一套學習策略卻加於自己身上,擁有不同的學習風格類型的同學,會有各自的有效學習策略。

才能是可以經由鍛鍊改變,把挫折視為挑戰,只有盡一切努力才有可能成功。

在現代社會,這種潛移默化的過程,可以很短;耳濡目染,也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生效。尤其是社交媒體的出現,改變了整個人類總體性學習的過程。

關於學習,尤其是學生的學習,大概有幾個問題是要經常問的:學習的內容:學些什麼?學習的原因:為什麼要學這些?學習的目標:怎樣才算學會了、學得好?學習的過程:學生又是如何學習的?

我問孩子們,天父賜給我們什麼能力呢?那是一種很厲害的能力,而且人人都有,是什麼呢?

教育體系的演化,使得我們的教育,只有短期目標。人們把文憑當作能力,把分數當作知識,把教育體系裏面的晉升(升學),作為目標。

至聖先師孔子在2500年前已教導人們有關為學之道:(一)要好學,要立志為學;(二)學與習並重,持之以恆;(三)為學要謙虛、謹慎、好問;(四)學習與思考結合。

科技進步,3C產品的發明也改變了學習方式,坊間不乏標榜數位學習,甚至增強腦力的遊戲,但研究指出,有效學習還須配合即時回饋機制。

參觀悅谷學習社區當天,校內一個學生也找不到,更沒有學校的氣息,但那天理應還是上課日,孩子都到哪裏去?

學習科學目前研究的,還只是人類學習的一小部分,但是已經起了很大的「照明」作用,讓我們看清楚一些學生學習的底蘊。

有些家長選擇以遊走世界的方式來學習。平凡也好、浪遊也好,孩子似乎都能有所學習,有所體悟,並不是限於學校的範圍。事實上,生活才是學習的道場。

孩子在學校的行為模式,很大地反映他的成長背景,在成人身上學到的習慣便是他與其他孩子相處的社交技巧,所以父母對孩子的成長有着無比的重要性。

縱使今時今日的兒童仍然需要在課室學習,但已有資訊科技的協助下,似乎可以讓兒童無遠弗屆地,看到很遠的地方及情境。單純是聽覺及視覺的吸引是不足夠的,兒童需要親歷其境,置身其中,才會有更全面的體會及學習。

教育能否成功,在於學習能否成事。即學與教是不能分割的。但,若果孩子不是用學,而是用吸收的話,即教可能是徒勞無功的。

教育是什麼?教育是為生命存在的。我們把人的生命分成: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

「教育可以改變人生,也可以改變社會!」譚廣亨教授認為教育應該放在個人或社會發展的首要位置。

以跨校及跨學習階段形式,融合資訊科技教育、互聯網學習及STEM+教育,共構教育成效基準及學校社區網絡,促進創新教育科技應用,提升學校行政效率及課程發展。

為什麼學位那麼不值錢,因為學位代表的知識正在貶值,原因是iPhone 世代,知識指按而得,那麼能融會貫通知識的人就是卓越人才,是有價值的人。

家長幫助入讀小一的孩子成長,讓他們安排良好的學習環境,最重要的因素究竟是什麼呢?家長又扮演着的什麼角色呢?

我覺得現在也是時候向學校施壓,告訴校長,有些方法或許不切合這年代。

十年前開拓及持續發展課程統整學習周的經驗,成為了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發展各項跨學科統整課程的基礎。

過往香港政府去芬蘭取經,但是回看今日的圖書館,取經之旅似乎無功而還。香港的圖書館大部分都是閱報的老人家。如何才能吸引更多市民,尤其是年輕人,使用圖書館設施?

要孩子享受學習,並且有好的成績,若不重視訓練孩子的專注力,結果是可能是事倍功半,甚或徒勞無功。

香港學校在推廣閱讀方面有什麼限制、優勢?什麼國家的閱讀風氣和活動值得香港學校借鑒?

無論選擇了哪一類型的學校,有一些重點都是家長應該牢牢抓住的:學術方面最重要的一環,是在孩子年幼時就培養他對閱讀產生強烈的興趣。

上世紀長輩辛勤是為了生存,20年前工作是為了消費,但下世紀我們是為了地球的壽命而努力。我們以為無聊的事情或許別具深意:人類的知識可以毁滅數百個地球了,走那麽快幹嘛?

當今時代,學習成為我們終身的事業。然而,我們可曾真正省思過自己的學習經驗,從而探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態度及方法呢?

到底什麼叫考試?也就是說,教育裏面的考評,到底是什麼?為了什麼?為了達到什麼?考什麼?如何考?在在都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世界在變,孩子要適應未來的社會,應要培養在不同領域中的關鍵技能,也要建構這個領域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