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學習,在於教導道理。

在資訊發達的二十一世紀,學習是輕而易舉的事,教師除「傳道、授業、解惑」外,更重要的是「促學」與「動學」,讓學生「知不足而後學」。

考試固然是困難,但亦是人生中必定要面對的挑戰,考試的分數不代表人的好壞,學會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比考試分數更為重要。

「慈悲」是必須的,但也要同時有「智慧」才行。

你現在的夢想是什麼呢?不管你要達到學業上的目標,或是向著心中的理想而努力,都不要因遇到挫折就氣餒和止步,熱忱是最重要的靈魂。

學藝,真正的功夫不在手,而是在心。

世間上「知道」的人不少,能同時「看到」的人卻不多;所以有知識的人不一定就有智慧。知識可以由觀察、學習得來,但智慧卻需要經過修行才可得到。

榜樣學習之為物,總是照單全收的多,學好還是學壞,便要看對象和因緣際會了。

為學生真正準備他們的未來,就必須脫離「學歷掛帥」的教育理念。他們真正的準備,是在種種不確定之中,掌握確定的元素,那就是學習。

對知識應兼有廣學的野心和博究的態度。所謂廣學,是有心;而博究,則是用心也。

研究證實,驚訝是學習的重要驅力,人腦和人工智慧一樣,是從錯誤中學習,教育不該懲罰錯誤,而是該給予回饋。

作為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獎者,卡爾‧威曼不可能是一個平庸的教授,可是,他竟然投放了不少時間在自己的課堂內,並在多所大學校園進行偉大的實驗,以改善大學的科學教學。

學校雖已復課,但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學生學習模式已有轉變。香港大學前副校長、教育學院榮休教授程介明在今集教育大未來,會講述有關學習科學的問題,大家一起聽聽程教授的分析。

影響教育比較厲害的,是「表」與「裏」的關係,也就是表面的形式或者標示,與實際的內容和內涵。

學習,必須要「為自己而學」或者是「為學而學」 ,才會有深刻的、真正的學習。

面對急速變化,不可知的未來,我們需要做的,並非單單掌握更多「新知識」(to learn),而是能掌握「學習新知識」的能力 (learning to learn),即是「學習如何學習」。

台灣升學壓力,讓人70歲還會作考試噩夢。但美國研究發現,要吸收知識,必須用腦去想。去掉分數的夢魘,測驗確實是學習好方法。

當人們看到增加學時減少課時的時候,不免會擔心是否會將學習轉嫁到家長或學生身上呢?也有學界意見指困難在於微管理,即如何界定學生在運用非時間表上的時間學習呢?

俗語說「做工不由東,累死也無功」沒有依照大腦記憶的本質去讀書,即使三更燈火五更雞,考試的成績也不理想。

究竟有什麼原則可以讓莘莘學子成為好學生呢?以下有十個原則可供參考!

寫作是一個很需要靈感、想法、能量的活動,閱讀則是補給寫作能量最好的方式。如行雲流水的文字在你閱讀的時候,就會進入你的腦海世界,這些文字庫在你寫作的時候,靈光乍現,自然就會發揮作用。

香港大學前副校長、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榮休教授繼續為大家講解學習科學,他指出學習是整體性和綜合性的人類的學習往往是不在意多過在意。最簡單的例子是小孩學走路。一起聽聽程教授怎樣分析。

學生面對世界亂象要不斷學習,掌握新的知識和技能。香港大學前副校長、教育學院榮休教授程介明指出,學習的成功在於經驗。程教授更為大家介紹什麼是學習科學。

我們一定要讓學童們知道,他們畢業時拿到的,不是一份只有等級的證書,而是一份對世界所作出貢獻的履歷表。

升中後,同學進入第三學習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習,科目眾多,教科書內容也大異於小學時的教材,要學得好,最基本的,是要運用下列的學習方法。

遊歷就是讓自己走出熟悉的環境,打開心靈,刺激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學習做回一個「學習者」和聽故事的人。

每一次的瞞天過海扮識嘢,每一次用語言藝術掩飾不足,都是一次又一次的錯過學習機會,逃避自我改進,長遠而言只會泥足深陷,要用更多的力氣去掩飾不足,要說更多的謊話來隱藏弱點!

「停課」,不免使人懷念校園的生活。很多學生,從小學到大學,都忽然感到與同學共同生活的珍貴,渴望有人「傾偈」。沒有學校,就沒有了群體活動,青少年的生活就完全不一樣。

父母可以把不去上補習班的時間用來陪伴孩子閱讀,因為閱讀能力是所有學習的基礎,而增進閱讀能力只有大量閱讀一途,沒有其他捷徑。

文化是要傳承的,但是有系統的文化傳承,主要靠語言文字。如新加坡把一門外語(英語)作為第一語言,結果以前南洋一帶多語的環境,在新加坡逐漸消失,方言裏面豐富的文化內涵,也隨之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