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是人類天性,教育則否。教育乃人為設計的學習系統,烙印時代印記,故會過時。科舉選拔官員,塑造中華教育傳統;現代學校體系源於工業社會人力需求。兩者皆重競爭,形成華人嚴峻應試文化。筆者認為社會變遷,教育需隨之改變,方能培養適應未來、掌握人生的健全人才。

AI時代,人被掏空?學習像鑽石打磨,像瓷器燒製。關鍵在於掏空後如何補給。避免虛假的填補,放大AI沒有的人味、人情、人性、人慾,才是活出意義,點燃生命火花的關鍵。

或許因事不常如人願,或許人總會因事和人而苦惱煩憂,堅持就是心中的燭光,照亮自己的脆弱,使自己看到希望的可能。

學生應該有自己的空間,在學校的課內與課外活動之外,尋找和從事自己喜歡的學習。這種空間,也許是所有學校、教師與家長值得努力的方向。

先進的科技,可以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出現了學生學習形態改變的可能性。科技對教育的作用,就是把學生從嚴密的規格中釋放出來,成為學習的主人!

多了接納孩子稀奇古怪的想法,他們看世界的視角,確實與我們不同,不用勉強,跟我們成人一樣。

知識是起步的指南針,需要把學到知識理解,變成自己的學識。然後需要有人生經歷,人生經歷會將學識深化、融匯貫通,變成屬於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如此,才能稱為學習。

學生互評,是筆者一直倡議的「把學習還給學生」一個具體的操作方向。但是學生互評,也是教師不容易過的一個關。核心的關注是:學生互評,不可控。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我們不需要做一個Mr. Know-All,但是,怎樣都不要活在「空窗期」,要100歲唔死都有新知識充電;不好奇的人,天天「西線無戰事」,在無知中老死。

以真實、誠懇、謙虛、清明的心,去學習,去工作,去生活。如此,便沒有執着,沒有迷惑,能看清人生的方向。

徐漢曦曾在倫敦、紐約和洛杉磯生活,他認為香港可能是最令他振奮的城市,「所以當我知道有機會在香港工作時,毫不猶豫便動身。」

雖然年近退休,但要學習的興趣事物,還是多不勝數。就因每個周日下午都參與乒乓球活動,便把周日賽馬投注節目縮减了一半,看看有何辦法保留得兩全其美? 互不受影響就好了。

我們說教育是「人影響人」的事業,「愛」是人傳染給人的。「關愛」的創新,不是一種設計,而是反璞歸真,撥開種種迷霧,允許人性的互相關懷,得到自然的流露。

其實,中小學的學習,都是一個過程,其目的不是匯聚性地為了達到某個目標(更遑論考試成績),而是開放性地為將來的人生打開一道大門。

學習是因人而異的,因此,人類學習的走向,必然是逐漸離開工業生產流水線的模式,脫離劃一化的「讀書」模式,也就是離開眼前的正規學校模式。「教育」的下一步發展,不會是加強劃一性、可控性。

小學、中學,學生的學習愈來愈「正規」,我們就逐漸把「學習」,完全看成是學校裏面的學習,也就是「讀書」。本欄數年來的「老生常談」,就是觀察到學校裏面的學習,往往被對於成績、升學、就業的追求,霸佔了。

透過有系統及主題式的家長教育課程,可以發展校本家長教育資源,並建立正向家長教育的文化。

微電影《在一起才是家》以真實故事為藍本,關注病童家庭的實際需求及情緒。麥當勞行政總裁黎韋詩表示:「希望是次微電影喚起大眾關注病童家庭的需要,讓更多有需的家庭可以於這個『家以外的家』得到適切的援助。」

一對配偶走過一些難關,很想重建彼此的關係,有何好建議?

人腦創造了電腦,但千萬不可因此就不再用自己的腦。如果完全依賴電腦,連下班回家,都要靠GPS導航時,我們的大腦真的會像孟子說的「死於安樂」了。

老師的介入是為了讓幼兒順利地自由遊玩,在這個大原則下,加入不會成為主導,幼兒仍然會是自由遊玩的主角,自己選擇如何玩,與誰玩。

艱苦的環境,能建立廣闊的胸襟,培養出頑強堅定、不屈不撓的意志力。

中華文化是數千年的智慧結晶,學習經驗宜好好發揮。作為現代青年,應主動參與課外活動,認識和了解社會,培養正向品格。定下目標,掌握練習與溫習的技巧,靈活運用。

兒童創意表現最大的助力應該是家長鼓勵、正確學習形式和爭取表現機會,「才能」的差異不是關鍵因素。很多個案都證明:人與人的差距,最小的是智商/天份,最大的是堅毅。

千字文內容以儒家思想為中心,孩童熟讀,對華夏歷史知識、天文地理、修身養性都有一定裨益。三字經,孩童熟讀,對做人做事及華夏文化有一定程度學習。文學是傳承文化的重要資源,是文化傳承的載體,不容忽視。

我們人類天生就懂得從觀察中學習,有種與生俱來對人事物情的意會力,通俗地説就是有常識。但要把常識寫作程式記入機器,至少在目前的物理學、腦神經科學等而言,遠遠做不到。

為了探究學習的性質,筆者自2008年開始花了6年多時間,用了近74萬字完成《現代學習與教學論:性質、關係和研究》一書。為了方便一般讀者和教師閱讀,開始改寫成約3000字的文章,並刊登在灼見名家上。

聰明的學生,慢慢就會學會揣摩老師的意思,希望答中老師心中的答案。這是什麼學習?請想一想,學生是在心中尋找最好的答案,還是在尋找老師認為標準的答案?

失敗了,不要緊,只要重新排隊便可以再次挑戰了;失敗了,重新開始便可以了。只要肯再努力,成功的果實在等着你。

學習是人生的主要內容,它貫穿了人的一生。安智環球集團創辦人暨董事長張文輝博士認為,學習不是「年輕時」的事,而是「一輩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