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仍缺乏正式的企業救助制度,企業進行債務重組的方法是與所有債權人協商一致,又或通過「個人自願安排」償還債務。

特首林鄭月娥宣布優化「2022年保就業計劃」,將取消合資格申請僱員的月薪上限,亦會容許大企業為最多1000名員工申請津貼。另外,新一輪首階段消費券今天開始派發,不過,有食肆負責人認為短期內幫助有限。

接觸過Omicron的香港人已愈來愈多,或會出現群體免疫效應。若然屬實,那香港就可以逐步撤銷那些已沒有必須的限制社交措施,讓受影響的行業可以盡快如常營運。

本港去年12月至今年2月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為4.5%,失業人數上升至15.7萬人,增加約22700人。政府宣布重推「保就業計劃」,補貼全職僱員的薪酬。

香港長期缺乏一個失業保障制度,無論在平常或特殊情況下失業率惡化,低收入人士的生計短期內就會面對嚴重困難,這亦會產生巨大的社會政治壓力,但是歷屆政府缺失的代價。

兩年以來,香港先後經歷社會動蕩及瘟疫洗禮,元氣大傷,而且餘波未了。新舊經濟交接之際,也是新舊常態轉捩點,除逆境自強,更應未雨綢繆。蕭規曹隨,難以應對前所未見之變局。

在香港目前的政治環境下,愈來愈多有識之士決定不沾香港政治這淌渾水。有能者退之,無能者居之,成為香港目前最大的管治危機。

踏入新一年,積金易平台項目會進入重要的構建階段,積金局將繼續本着一貫的專業態度,穩步朝着締造強積金數碼新生態的目標推進。

回望2020年,自去年的暴力社會事件起,商界面對長達逾一年的慘況,商界面臨生意崩堤式向下,自由黨副主席邵家輝(批發及零售界)曾多次與業界會面,收集意見,並聯同黨友數度向港府提出建議。

疫情的打擊和國際局勢的變幻令香港傳統的經濟社會受到極大衝擊,如何轉型成為了新的問題。然而現時香港社會欲轉型還面臨太多阻礙,不知將何去何從。

國泰港龍停止業務,大幅裁員,成為疫情以來影響最大的裁員行動。為了挽救以至復甦香港經濟,港府與內地大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

香港經濟已維持了四季衰退,但從內部經濟動力持續疲弱和外圍經濟仍然是一潭死水來看,香港這個外向型經濟體要在未來一至兩季內復甦真是一件非常困難之事。

政府應對疫情的措施反映對當下經濟困局認識未深,以為不外傳統衰退,可是大家的出行習慣慢慢改變,開庫濟眾乃權宜之計,不治標,也不治本。筆者認為,政府在面對疫情不同階段,需要有不同政策和具透明度。

失業嚴重、百業蕭條,市民的生活壓力愈來愈大,政府應該進行第二輪全民派錢計劃。向每名市民派1萬元,是最直接令他們受惠的計劃。

香港作為外向型的經濟體,所受的經濟震盪相信會更為明顯,現時的失業問題只是開始,未來我們仍要面對更多深層次的經濟與發展問題,緩急輕重下,有關民生、經濟復蘇的議案,更應主力處理。

我認同「保就業計劃」應盡量簡化程序,確保僱員保着職位。但政府仍須減少僱主濫用資助謀取私利的機會,以及加強對僱員的保障。讓我在這方面提幾個建議。

現時香港失業率達3.7%,如果政府不出手,情況會惡化下去。對於保就業計劃,預計花費810億元,林鄭月娥稱計劃目標是保就業,政府會向僱主提供工資補貼,保留僱員。

政府推出第二輪防疫抗疫基金。政府推出800億元保就業計劃,也動用210億元,支援16個特定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