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往的生涯規劃較側重成功經驗,可能忽略了年青人未有參與的範疇的可發展空間,但這個未知的範疇,雖然處於未知的狀態,亦可能對年青人的升學及擇業起到關鍵作用。

譚家齊博士認為面對互聯網和大數據等新環境,再加上人工智能對未來教學的介入。新生代的史學家不能繼續抱殘守缺,必須要學習傳統史學以外的數理應用知識。

浸大校長錢大康教授和副校長周偉立博士介紹浸大課程如何回應環球新趨勢、提升學生學習體驗,文樹森先生、潘明倫教授、趙麗如小姐則介紹浸大電影學院、音樂學系和數據與媒體專業的最新動態。

他近來接觸銀行業及股票市場投資者,均有一種世界太好的感覺,表示要提防易爆煲的情况

人們發現數據資產本是產生於自己,卻經常被讓渡於政府或私人巨頭,用於自己不能掌控的交易和應用,對未來隱私洩漏的風險也近於懵懂。

AI 哲學雖是關鍵議題,惜在華人社會未受重視。如果人類未來被有力而無心的機器人包圍着,多麼可怕!

科大BDI主任楊強教授指,如何採集並準確分析與商業場景相關的資訊是金融科技和人工智能的大課題。

計劃經濟國度的精英角色,繼續停留在前現代時期,國家自然沒有成為現代國家,不管從意識還是從器物看都如此。精英沒有轉型,繼續以統治者的角色佔有他人的產品與財富,這樣的國家,這樣的社會自是爭鬥無盡。

在馬場上我們不時見到有馬匹臨場賠率急跌, 導致馬迷跟風把賠率拖得更低,但跟風並不代表贏錢。

展望數碼醫療的未來發展,筆者認為數據共享是重要亮點。

很多人恐怕自己的職位被人工智能或機械人取代。不過我們要轉危為機,只要懂得使用新科技,被社會淘汰的機會便會大減,而且生產力更可上漲,是就業市場的贏家。

浸大校長錢大康指出,聚焦三大研究領域和透過「人才100」計劃增聘人手,重點在於聘請全球最好的教授,來幫助浸大開拓跨學科領域的教學。

基於「協同」新格局,雲端社會勢必從近期之充斥app服務的「個人型」生態,轉向社會大眾、及企業的雲端電腦,為主體的「社會型」生態。

無論機器智能的發展,還是對大數據的認識與使用,香港都正在迅速墮後;而對於下一代的教育,更似乎不在我們的雷達網之內。

人工智慧、深度學習領域,每天都有新研究和新文章問世。現在有點像是文藝復興時代,所有的科學都在變。

世界變得很快。例如我當時讀電腦是新興科目。但是現時說的已經是人工智能。

我們都希望可以與時並進,在大數據時代盡量改進條例,保護個人資料的權益。

我們希望降低企業建立「雲端家」的門檻,企業只需購買或租借雲端電腦,然後設置帳戶便可。

面對變化,年輕才敢於遠行。

不要放棄B2B的本業,憑着公司的優勢,亦應能在龐大的市場分一杯羹。

在科技上有優勢的企業,可以很快成為行業的領導者。

私隱的原則,不允許我們去重新找出數據的個別來源(重新定碼),因為那違反私隱原則。

今天教局可以外洩TSA個人資料研究學生食早餐,難保將來資料不會用作政治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