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書展檢閱

《人民的名義》編劇周梅森:沒有好好準備的話,我不敢寫第二部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9-05
周梅森:在社交媒體上,有很多用戶在創作後續的故事,他們真的出了很多好的主意,但這是他們在創作,不是我在創作。
Gigi姐、鼎爺:好吃的菜都是不健康的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9-04
李家鼎:人們說「少油、少糖、少鹽」,你倒真的試試看:吃得少鹽,你會腿軟;吃得少油,你的大小便不暢通。
王強:敢於抗衡潮流 方可脫穎而出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9-02
他們說:「王老師說從來不讀暢銷書。」我不是不讀,而是暢銷了我就先不要讀它。
韋惠英:如何在學前為孩子打好讀、寫中文的基礎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8-31
閱讀是需要培養小朋友的興趣、能力、習慣,以興趣為優先,小朋友的第一本書應該是故事書,而不是教科書。
曾鈺成:一國兩制本身就存在矛盾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8-29
我認為要有兩制的對立統一,才能有生命力、讓香港具有獨特的地方及對國家有獨特的貢獻。
也斯的文學足跡 遊記視野與性情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8-26
若說人生是個旅程,其實有點像吃苦瓜。人生有甘有澀的事物,要怎麼去體會呢?
許知遠、路內:介乎作家與記者 描繪世界的變化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8-24
九十年代新聞業蓬勃,影響了一批文藝青年,很多傳媒人是寫文學作品的,因此不能輕視新聞和文學之間的關係。
不負此生──日月當空思黃易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8-20
雖然黃易先生已離開我們,但其精神一直長存,存在我們心中。
同一時空下 不同的生命質感──導演蕭寒鏡頭下的世界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8-18
世界上有一群人這樣活着,可能他們沒有像你們那樣熟悉的生活方式和狀態去渡過他的一生,但確實如此。
林沛理:如何盡享中英雙語並用的齊人之福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8-17
我強調的是中英俱佳,是過去香港人的優點、強項。若失去,就會在激烈競爭中處於下風。
擇一事・終一生 ──《我在故宮修文物》導演蕭寒鏡頭下的世界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8-16
我心裏暗暗許下夙願,要讓紀錄片走進電影院。
槍林彈雨的情懷——東西文化與香港警匪片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8-13
能夠在國際響負盛名,香港警匪片此般情懷,並不可以單靠時間來增加外國觀眾對其的認識。
巔峰之後——吳俊霆的運動挑戰與極地旅遊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8-11
在珠峰承受凜烈寒風,躲在營中,被迫不停思考為什麼要攀山,繼之而回顧人生。
篤撐篤篤撐——阮兆輝談藝術教育的明天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8-10
藝術教育傳承方面可分為普及化、優化和國際化三大方向,如何並駕齊驅?香港在粵曲推廣有何優勢?
文學盛世的遺民朱天心:讓恐龍在瓦礫中活着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8-09
文學盛世是一場美麗的意外,大概蕭條的瓦礫時代才是本來的常態。
李志清:月有圓缺,漫畫不死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8-05
好的畫家好的作品會有它的磁場,跟列印出來是不一樣的,那是死物。
韓少功:文學經典之門 須跨過「鐵門檻」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8-04
如果過了30年這道「鐵門檻」,我們還在重讀這些作品,可以更容易判斷經典。
潘國靈:消失物誌──給所有曇花一現的美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8-04
物件只是一個媒介,它可以帶領你到相應的記憶,希望這本書可以令大家記起一些回憶。
馬龍:成功創作人的作品是一種手段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8-04
馬龍:「我畫政治漫畫的目的,當然除了是職業之外,還想要傳達一下我自己是怎麼看這個世界。」
童年回憶成就兩大漫畫家馬龍、李志清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8-03
李志清:「我們畫畫的人,對一顆石頭也會有情感的,寫一本書對一片落葉也會傷感,你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
從武俠漫遊到趣味食旅:吳瑞卿的人生風景線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8-02
吳博士認為自己的人生風景線始於「武俠遊」和「中國夢」;小時候讀古文,於是對中國的文學和文化有種嚮往。
陳繁昌:若長居安逸 將失外闖的心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8-01
世界變得很快。例如我當時讀電腦是新興科目。但是現時說的已經是人工智能。
魏堅:不以長城為界,才是完整意義的中國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7-31
中華歷史5,000年連綿不斷,是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保存下來的,最為值得驕傲。
陳萬雄:中國歷史學習迎來革命時代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7-31
現代研究和學習中國歷史不能夠概括960萬平方公里、多民族形成的中華民族歷史。
陳繁昌:辦大學不止灌輸知識 還有更高的社會使命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7-31
政府又好像沒有什麼新動態,香港好像已經落後了很多,新政府有沒有什麼可以做的呢?
馮唐:在北京待久了,容易變得「不二」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7-28
一本書就像土地裏的種子,不用太着急,它會有自己的命。
黃繼兒:注意!這是我的個人資料私隱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7-28
我們都希望可以與時並進,在大數據時代盡量改進條例,保護個人資料的權益。
朱少璋:江上峰青──唐滌生師承南海十三郎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7-27
唐滌生有兩個師父,一個是馮志芬,這個應該大家都知道的,因為是現在的主流說法,另一個是南海十三郎。
鄭寶鴻:觸景生情——幾代香港人的生活記憶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7-26
看到舊時老照片,點滴回憶湧上心頭,鄭寶鴻分享和香港人息息相關的有趣故事,並把自身經歷融入著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