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粵式百花雞都是蒸熟切件,煮上雞汁蛋白芡,可以嘗試四川口味醬汁烹調,會否有另一番風味?
在失業率低於3%的時候,不少做人力資源的同事發覺不但很難請人,而且申請人的素質都是一般般,反之現在失業率是4.5%至5%,申請入職人士的素質反而高出不少,人力資源上可以有選擇。
香港和內地民眾日常往來被按下暫停鍵已長達一年零九個月,在內地相關部門和專家就恢復兩地通關提出具體要求之後,港府能夠第一時間採取行動,讓兩地千千萬萬民眾對通關的期盼早日實現。
如果中央政府要求多建民生的住宅樓,一定會指示香港政府去做,召見地產商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儘管現今香港、深圳兩地的疫情處理得很不錯,但內地居住的兩萬學生,依然望關興歎。
疫情過後大家又會增加上課時間,課後補課不斷,課外活動彼此拉扯,要在擠壓的空間與學生談精神健康,恐怕只是空談。
日本和英國首相,都不是投票選出來,而是執政黨內部選出來的。如何有機制可以自黨中選出好的領袖,是西方的大問題。如今仍是無解。當然民意調查也不一定可信。
如今在新聞圖片中看見一個個荒無一人的機場真是從心底裏打顫,希望這個疫情完結之後,我重新啟程後看到了的機場又會是以前繁忙的那個模樣。
香港人應有心理準備,北京仍會在一定的時間裏,繼續以「清零」作為防疫政策的目標,香港對外的交往仍會受到一定的限制。
香港是外向型自由市場經濟,必須面向全球,外圍影響向來直接而深遠,難以獨善其身,亦無從閉關自守;應對之道,莫過於借鏡新加坡,及早全民接種疫苗治本,始為上策。
病毒無疆界,不能按照一國兩制的角度去解決問題,而特區政府卻不懂得如何從一國一制的角度去跟廣東省溝通。
老實說,香港唔解封,經濟一定會壞落去,經濟轉壞,受到最重傷害的一定是基層市民。
「混合式學習」將成為日後趨勢。究竟學校在實體、網上之間應如何平衡和取捨?又會否「貪新忘舊」,只顧線上之便利,失卻面授之成效?
維護國際金融中心,商貿樞紐、航運中樞等舉足輕重地位之餘,更應全力推動高科技發展,為各行業提升效益與生產力創造有利條件,讓香港發揮競爭潛力。
今天殺出一個新名詞,叫做「躺平」。
近日廣州的疫情有擴散跡象,又臨近高考,筆者為姊妹學校打氣加油。
美國的所謂自由市場原則絕對是雙重標準的。一切以美國的利益為重。
政府下一步要考慮,曾經接種疫苗的人即使歸納入親密接觸者,亦不需要隔離,因為最大公約數可以證明他們確診的機會很低。
在沒有疫苗可打時,唯一自保方式,便是提升自己免疫力。千萬不要被政客激怒,活著便是贏家,我們一定要活到疫苗到來,哪怕地老天荒。
家長及老師還需要特別關注學生是社交及適應能力或學習能力較弱的一群;家長可能發現子女在停課後在家中有良好的表現,可能只是假象,因不需面對社群或測考的要求;當他們在復課後,就需要面對重重難關。
這一波疫情是大自然給人類無形的大哉教育;唯有凝聚更多的善念,以戒殺護生的方式止災息厄。祈願人人表達一分虔誠的力量,敬天愛地,尊重生命;行善造福,茹素推素,為天下祈福,才能消弭疫情。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周六(29/5)表示,本港第四波疫情應該已經結束,甚至已達「清零」。但目前不適合放寬防疫措施,以嚴防第五波疫情的隨時爆發。
這次疫情不僅是對公共健康、醫療體制及個人生活的挑戰,也是對生命倫理學的挑戰。
中大醫院行政總裁、中文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馮康醫生指出,無論有沒有疫苗,在一段時間之內,都要繼續維持公共衛生措施,譬如:外出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勤洗手,這三部曲千萬不能鬆懈。
疫情中許多室內和團體健身活動被逼取消或改為線上進行,虛擬環境為參加者提供遙距及啟發性元素,與線下健身發揮互補作用。
銀行股即使是在2021年的強勁反彈以後,仍然具有吸引力,在疫情後的經濟復甦中,很多宏觀趨勢將會有利於銀行業務。
work from home 其實在不知不覺間將公務員分化,政府到現在仍然不明白。
香港在得道多助下,會繼續發展得好,我們要感謝前人,在今天也要努力去做我們下一代會感謝我們的工作。
台灣長榮海運一艘原訂從中國出發,前往荷蘭鹿特丹的貨輪「長賜輪」(Ever Given),周二擱淺在蘇彞士運河上,全球12%貨運量因此大受影響,歐亞非航運交通癱瘓。
如果怕加價失民心就不如唔好做生意,更何况4家巴士公司今次加價,失民心的是香港政府,唔加就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