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27 2025 03:23:25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Tag: 修行

認識死亡真意
作者:馮孝忠2019-11-03
近來讀到法忍法師一篇〈淺說西藏生死書〉的文章,原來書的用意是要通過人面對死亡,感覺到世事無常,人也無常,所以一切都不值得留戀,就能放下,不再執着,這可算是解脫的第一步。
修行人
作者:常霖法師2019-10-29
每個人都可以是修行人,只看自己盡不盡力、肯花多少時間去做,差異就在起心動念。
返璞歸真
作者:釋證嚴2019-10-28
人生無常,免不了生、老、病、死。過了一天,表示我們的生命已減少一天。因此,我們不能讓時日空過,而要好好把握每一個學習的機會。
知易行難
作者:常霖法師2019-10-15
雖然學佛的人大部分都會唸:「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但是很多人都是知易行難的。
沒有對或錯
作者:常霖法師2019-10-08
很多時候我們修行都是想得太多,反而無法了解簡單的真相,其實只要放輕鬆一點,效果會更好。
覺知與慈悲不是權宜之計
作者:吳志軒2019-09-18
慈悲與智慧的修習自利利他,不是權宜之計,不是選科,而是值得大家持之以恆的必修科。
君悅酒店的啟示
作者:常霖法師2019-09-17
今時今日的佛教,雖然可說相當興盛,但形象上原來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自己身為其中一分子,就更需要以身作則,盡量做一個好榜樣之餘,還要積極弘揚,加深大眾對佛法的了解。
老和尚的修行方法
作者:常霖法師2019-09-10
我們吃飯時千般計較,睡覺時就萬種思量,吃飯時根本不是在吃飯,睡覺時也不是在睡覺,每個當下都沒有專心,做一件事時卻想着另外一件事。
忙裏修行
作者:常霖法師2019-09-03
有些人認為在禪堂裏的才是修行,其實是錯誤的觀念,所以參加禪七時覺得身心都很安定, 一但回到家裏便什麼功夫都用不上,那樣子的修行,對自己會有用嗎?
能捨,放下,往生
作者:馮孝忠2019-08-15
只要信心產生,我們打開心扉,我們就毋須擔心什麼時候往生,也不會厭離塵世,急於往生。
風雨中的錨
作者:吳志軒2019-08-07
在佛法中,我們的錨就是佛法僧三寳的慈悲與智慧。有了這些錨,我們方能身心相安,不畏風雨。
有些話,能不說就盡量不要說
作者:淨空法師2019-08-03
嗔心,俗話說,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會讓我們的生命和生活黯然無光,會讓我們身處如同地獄般的痛苦之中。會燒毀我們的理智、親情和愛。
健康長壽,繼續修行
作者:馮孝忠2019-07-14
在世時活得有意義,臨終時不太恐懼慌亂,減少身心痛苦。
沒有對或錯
作者:常霖法師2019-07-09
很多時候我們修行都是想得太多,反而無法了解簡單的真相,其實只要放輕鬆一點,效果會更好。
防非止惡
作者:釋證嚴2019-07-08
一般人在起心動念之際,總是容易犯錯,但是像故事裏的出家人一樣懂得悔過的人有多少呢?我常說要防非止惡,錯誤的念頭一起,要趕緊停止,才不會犯下罪行。
是非成敗轉頭空
作者:吳志軒2019-05-14
人與人的競爭和合作當中,要超越是非成敗的計較,除了要培養氣度,還要培養智慧。
聰明反被聰明誤
作者:常霖法師2019-05-14
聰明的人不一定具有智慧,但是有智慧的人一定會聰明。好像蘇東坡固然非常聰明,但卻常常敗在具大智慧的佛印禪師手上。
中年轉盛年的修行準備
作者:馮孝忠2019-05-04
兩、三年前我的佛教皈依師父說我應該開始準備人生的另一階段,當時我有點錯愕,其後不時就面對身邊的人、很久未有聯絡的人和間接的朋友生病、離世的消息,有些令我傷感,有些令我覺得震驚,才明暸師父的深意。
禪修就是生活
作者:常霖法師2019-04-30
家師時常告訴我們,在一個受保護、很安靜的禪堂裏修行,就像吃麻醉藥。這樣的修行不是真實的,只是在一個暫時的虛幻裏做練習。
一盞油燈
作者:常霖法師2019-04-17
點亮他人的燈,自己的光不會有絲毫減弱,而且當身邊的光陸續亮起時,彼此可以互相照耀,前面的路會看得更遠、更清晰。
趙越博士 笑看生死
作者:編輯精選2019-03-11
佛法的意義都是在考驗你,在死亡的時候能否從容地面對,自由選擇你要去的地方、留在六道還是脫離六道。佛法的緣起就是從死亡開始,以死亡作為鞭策你的力量。
透過瑜伽 踏上靈性修煉旅程 尋找心靈安慰指引
作者:編輯精選2019-03-06
因為瑜伽與禪修,我的生命豐盛了很多,而這種內心的豐盛是沒有一個外在的東西能帶走的。在這裏我真的非常感恩歷史上每一個老師的努力,悉心把這些古老練習傳承下來。
如何與情緒共處?怎麼放下情緒
作者:佛門網2019-02-28
我們在自己的身體和意識中創造了這個充滿活力的空間,讓所有的情緒升起,喜悅的情緒、不太喜悅的情緒,沒有任何判斷。
現在不做,等待何時?
作者:釋證嚴2019-02-25
「現在不做,等待何時?」讓行腳僧體會到「人生無常」,人命在呼吸間;的確,若不把握當下的時刻,要等到何時?他走遍大叢林,卻在一位老人平常的生活動作中得到啟悟,於是決定回日本發揚佛教的真諦。
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出家發現新世界
作者:佛門網2019-02-21
真正了不起的不一定是所謂「名成利就」的人,更可能是市井中人,或許是心地善良的老婦人,或許是朝着目標奮進的年輕人,他們雖然默默無聞,但卻可能是高尚,富於同情心,能夠無私地關愛他人。
逍遙舞清風
作者:譚寶碩2018-12-04
人生是美好的,逍遙舞清風,抬頭仰望,一片藍天。人生有很多選擇,逍遙舞清風,每條路都能通往遠方,每一步都有無限風光。
逍遙舞清風
作者:譚寶碩2018-12-04
人生是美好的,逍遙舞清風,抬頭仰望,一片藍天。人生有很多選擇,逍遙舞清風,每條路都能通往遠方,每一步都有無限風光。
智慧是學佛、參禪的最終目標
作者:馮孝忠2018-08-14
宗薩欽哲仁波切說,任何方式的禪定,最終目標都是共同的,就是得到智慧。
聽雨人生
作者:譚寶碩2018-08-12
嘗遍了人間百味,我在塵世奔波勞碌,蔣捷的〈聽雨〉伴隨着我。
筆墨自在
作者:譚寶碩2018-08-05
提筆,調心,我深信以安詳之心才能寫出安詳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