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張君勱所言,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中國民主社會黨(張君勱所創建)都是社會主義政黨。關於社會主義,張堅持認為它既不是唯物史觀,也不是階級鬥爭的理論,而是一種社會經濟制度。
民主解為「民作主」,那是西風東漸影響的結果,此一概念源於英文democracy一詞,此詞由demo(人民)和cracy(治理)組成。
總結一年,學校、師生實受益匪淺──親炙學者、探研歷史、考察學術文化機構、交流互動……除了深深感受到我國文化的活力外,更建立了深厚情誼,着實貫徹人文學術川流計劃的精神。
美國大學爆發反以巴之戰示威,跟2019年的反修例事件有什麼分別?澳門科技大學商學院講座教授雷鼎鳴認為,可以用兩個標準看待這些學生運動。他認為,兩者不可同日而語。
歷史沒有假如,但不妨作合理合情推敲,若山東歸日,且最終收不回來了,1931至1945年共14年,中國最終慘敗,中國的命運,必與今天的巴勒斯坦命途一樣,建國無期,談國安就是奢侈。
走出東堂子胡同,有一種走出時光隧道、回首已是百年身的感覺。後來上網一查,才知道一條東堂子胡同,竟是半部中國近現代史。北京大學新聞網介紹:從蔡元培故居到伍連德故居,一西一東兩座老宅恰是兩位先賢的故居。
歷史有時簡單、巧合和粗線條重複,角色不同而已,不知結果會否相同?當然,官方有其立場和例行公事,不要緊,照做。普羅大眾則感到一切平靜,安定最好,年輕人有時過於前衛,也可嘗試寬鬆一點,恩威並施,加以引導。
在中西文化激盪的五四時代,魯迅致力批評中醫,其背後隱藏著揮之不去的「西學鏡像」。但這面鏡子能否折射出中華醫學的本質?從魯迅視爲臨床寶典的《驗方新編》入手,不難發現他對傳統中醫並不了解,認知近乎淺薄。
據「無國界記者組織」2023年的報告,在全球180個國家和地區中,香港的新聞自由指數排在140位,比去年稍升8位。但翻查資料,2002年時香港排名18,這又是何等明顯的瀑布式下滑。
「五四運動」當年曾高舉的「德先生」和「賽先生」旗幟,百年後似乎光芒不再。回望當年初心,國人對「賽先生」(Science)的期許應是為了國家富強和進步。
香港孔教學院創辦人陳煥章,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可能是唯一)擁有進士和外國博士學位的人,其哥倫比亞大學博士論文享譽歐美學術界,備受推崇。
有人說,不用急,先有科學,後有民主;或者有了科學,必有民主。我由小學開始,已不知聽了多少遍這類的話,耳朵也起繭了。如今兩鬢皆霜,民主美人仍是芳蹤杳然,千呼萬喚不出來,難見廬山真面目。
只有把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同具體實際難題、歷史文化傳統和時代現實要求3方面緊密結合起來,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才能在國家主導之下把兩制藍圖變為美好的現實。
胡適促使白話文在今日社會流行,是其不可磨滅的功德。因白話文廣泛普遍的應用,間接幫助我國掃除了一半以上的文盲,功勳卓越。
劉祖農(J.L.)在大學修讀物理及數學,畢業後教數理科,課餘卻喜歡寫作,寫格律詩詞。這不光是「返老還童」,而是寫詩,得要保持「真的我」才成。
蔡元培是舊社會的進士,當無人懷疑他那深湛的國故學問;其後他親赴外洋,潛心學習西方現代知識,可謂學貫中西。
張炳良教授近日出版新書,新書包含了他數十年來從學術角度對香港的觀察、個人的政治經歷,以及對於政府管治的回顧和反思,從而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發展方向和軌跡。
我們對此書的整體印象,毋寧更近於收攬眾生百相的《清明上河圖》和老布魯蓋爾維妙維肖的鄉村景象繪畫,甚至巴爾扎克為了忠實記錄、解剖整個19世紀法國社會而寫下的《人間喜劇》。
1922年新學制頒布後,除了印行語體文教科書外,內容也兒童文學化起來。文體兼採童話、小說、詩歌等,着重兒童的閱讀興趣。
2019年是「五四運動」發生100周年,國史教育中心投票推選出魯迅為年度歷史人物。2021年7月9日起一連三天,由學生聯同專業演員共同演出《何者魯迅》舞台劇,紀念魯迅先生及這個意義非凡的愛國運動。
倘若我們對自身文化與傳統只是一知半解,又如何進行有系統的反思和有意義的批判呢?如何教會我們的下一代建立正確的文化認同和身份座標,實乃當前香港的頭等大事。
港大的行動預示未來的一個結果,就是間接激勵出一些未來的社會活動家。當年的港大學生、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就是被港英政府打壓而加速投向左派陣營的。
「小說」一詞,早在二千多年前已見於《莊子》一書。但到唐代,才綻放出燦然華采。1919年「五四」文學運動,受歐洲文學影響,小說被推崇至文學殿堂。時至今日,文人創作中以撰寫小說最受大眾歡迎。
中共黨史與中國近現代史、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是分不開的,香港的年輕人要認識國情,我推薦看這部《覺醒年代》。
中國語文及文化科被取消後,學生缺乏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窗口。教育局應恢復中國文化科,以宣揚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身份認同感。
李春陽《白話文運動的危機》一書,可以視為半部當代中國文學史、半部中國漢語史。
誰都知道,國家與國民,即社會與個人,是互為因果、相輔相成的循環關係。但是具體來說,先有社會,還是先有個人;國家與國民,孰輕孰重,往往是社會制度的核心價值。
本文嚴肅地檢討抗爭運動的相關原則和策略,讓正義的行動得以問責規管,無愧初心,繼而珍惜民氣,沉澱民粹的躁動,迴避道德的黑點,保護踐行公義的種子隊。
儘管胡適和顧孟餘都可以說是一生為中國的自由民主努力不懈,但後者卻是近於被遺忘。這代表了今人在近代歷史上缺乏足夠的認知。今天《顧孟餘的清高》出版,算是一定程度上扭轉了這貧乏的局面。
中國文化最少分四期:一是先秦兩漢的諸子之學,二是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的玄學和佛學,三是宋元明三朝的理學,四是清朝以來400年的近代化和現代化,東西文化融合成為真正的普世價值,是今後100年努力的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