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大腦的適應能力會隨着年齡而有所下降,但只要願意努力,大腦仍有充分發揮自身潛能的可能。作者提醒我們要時刻保持警惕,積極尋求他人的幫助和提醒,才能有效地改變自己。
對許多人來說,突破就像蝴蝶,美得讓人驚嘆,但飄忽不定、難以捉摸。其實,突破並非意外,而是可以被誘發的成果,我們將會告訴各位要怎麼做。
奧本海默為此覺得自己有份「殺害」日本平民百姓,接受審訊,他沒有為自己辯護,他要「博取」世人同情麼?在聽證會、在審訊時,這位科學家顯得出奇懦弱,與他在領導科學家研究製造原子彈時充滿自信,像兩個人來的。
透過有系統及主題式的家長教育課程,可以發展校本家長教育資源,並建立正向家長教育的文化。
愛因斯坦曾經說:「遊戲與玩樂是最高形式的研究方式。」兒童在長大過程中會透過許多方式了解原本不懂的事情,可能是透過觀察、觸摸、思考或創造來達到目的。
馬克思的「價值單從勞力而來」的謬論,在中國是有着根深柢固的傳統。中國要保障發明專利權,要記着若不抹去「勞力準則」的陰影,發明的產權是會被弄得一塌糊塗的。
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擁有光輝歷史,名人輩出,率先提倡教學與研究結合,被譽為現代大學之母。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教授走訪柏林,與洪堡大學時任校長孔斯特教授對談,了解德國大學體系的優點和值得學習之處。
兩位大物理家愛因斯坦及霍金的生日和死忌碰巧地與3月14日牽上關係,二人的貢獻都與世人攸關。
愛因斯坦在他的自述中曾這樣說:「當我還是一個相當早熟的少年的時候,我就已經深切意識到,大多數人終生無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無價值的。」
江才健常年在第一線與大科學家交流,深刻了解到他們與我們對於科學的認知有着相當大的差異,相較之下,這些大科學家更敢於質疑。
教育者應該主動地去尋找和開拓那些屬於他們的浩翰天地,但怎樣才可讓人進入心流狀態,獲得最優的學習體驗?
是大家的”likes”和”tags”,決定誰是天才。
困境的關鍵並非在於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是無法正確認識什麼才是「真正的問題」。想要解決真正的問題,需要「重組問題框架」(reframing)!
一樣的眼睛,不一樣的看法。一樣的耳朵,不一樣的聽法。一樣的腦袋,不一樣的想法。人生的風景,千迴百轉。
艾爾.葛雷柯的《歐貴茲伯爵的葬禮》在同一幅畫面呈現了歐貴茲伯爵地面葬禮的場面,與伯爵靈魂升天後的情景,自然的融合了天與地,完全沒有不協調的二元感,帶出一種恢宏大氣,圓融歸一的宗教宇宙觀。
美林顧問對於我們的軟件小毛病有很多意見,他們認為我們應該能修正這些問題。但是,對於能從根本轉變他們工作方式的整體重大改良,他們卻隻字未提,這是因為他們沒有體認到我們可能蘊藏着解決那些工作的力量。
奠定孩子的學習基礎,在於給他「學習知識的能力」。而「閱讀能力」則是開啟學習潛能的發動機,也是通往其他能力的大門,更是學習知識的第一步。
擁有一頭捲髮圓臉孔大眼睛和濃密鬍鬚的愛因斯坦,應是最廣為人知的科學家。愛因斯坦(1879-1958)一生曾經持有多個國籍?
若用爬樹來衡量能力,那麼魚肯定只能是笨蛋。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孩子都有發展的潛力,只要等到對的時機,不管是誰都會發光發熱。
「教育即生長」言簡意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義,就是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而不是把外面的東西,例如知識,灌輸進一個容器。
一個人是否對社會做出貢獻就看他是不是賺了錢,「多賺錢就是多貢獻」,這樣看,愛因斯坦作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科學家,完全有資格躋身世界頂尖富豪的行列,但是他的收入跟世界首富洛克菲勒相比簡直有天壤之別。
上帝,就是創造這些能量與空間的造物主;大霹靂,就是創世紀的時刻。然而,科學卻有另外一個版本的故事。
我們在尊敬和懷念霍金之時,也應同時思考為什麼他生長的國度會重視他這樣一個研究天文、宇宙的理論物理學家,而我們香港卻會嫌學生太少和「浪費資源」而把大學的天文主修砍掉?
粒子前身的弦絲,同質相聚,異性相吸,同性相斥,而這些弦絲有極性,在宇宙間震蕩如電波,也可以和人的腦電波共諧或干擾,最後改變人的性格和行為,出現生命中的吉凶。
愛因斯坦說:「大學本科教育的價值不是學習很多事實,而是訓練大腦會思考。」這是他將近100年前講的話。我覺得這話在今天是更加的正確,因為機器會學習更多的事實。
這些條件相差這麼遠的原住民孩子怎麼去和都會的孩子評比呢?
儘管逃課,也不愛讀書,但納殊以自己的方式求知,他把自己對知識的渴求比喻為先人的求生意志。
愛因斯坦的結語沒錯,納殊沒有很多物理知識,就像他並不比常人更懂經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