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歷了一段緜長而複雜的遠古史。由於是封建的帝制社會,不同範疇權力的繼承,當中所蘊含的利益爭奪,是這段遠古歷史充滿血腥的總根源。

揣摩孔子所說的「德、禮」和「恥、格」的關係,筆者認為,要讓學生成為有品格、有正向生命觀的人,禮儀教育是起步點。

禮讓不爭被視為達致社會和諧的重要修養或韜略。這亦是虛擬的「孔融讓梨」寫入〈三字經〉作為童蒙訓勉的原因之一。

孔子的思想是偉大的,是實用的,並不迂腐。腐儒不善用孔子的學說,使它腐朽了;獨裁者歪曲孔子的學說,作為欺壓人民的工具,把孔子的思想敗壞了。

讓幼兒學懂感恩的態度,相信對日後人生能持正面的看法及能建立利社會行為,有助日後預防或減低青少年問題和反社會行為。

如何用心為學生呢?相信用心教學是第一步,視如己出就是下一步。將學生視作自己的親生孩子一般看待。

早有60年前,錢穆早已告訴中國人,西方是工具文化,手段文化、而東方是道義文化,自然文化;西方是性惡論(人有原罪),東方是性善論。

教育局昨天宣布DSE照考,這決定也有道理,當然預計到時的疫情會放緩,今年是「多事之秋」,所以我相信家長、老師和社會人士都會體諒你們的境況。「居危思安」,危中有機,不用埋怨也不用怕。

實行仁有五項做法:恭敬、寬厚、信實、敏捷、恩惠,這五種方法都能得到不同的好處。寬厚是其中一種,寬厚的人,能得到群眾的支持。

要擺脫失敗的恐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跳繩世界中,學習者必須要擁有多一分冒險的精神,就會多一分成功的機會。害怕失敗的人,都未能體驗到成功「跳」到的樂趣。

在疫情陰霾的籠罩中,我們如何才能夠更好地面對這場疫症災難?

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校長會的成員有來自幼稚園、小學、中學和特殊學校的校長,大家都希望把「仁愛」的品德能從小做起,承傳薪火,把人類高尚的和神聖的精神傳揚下去。

大一統思想加上「孝道」加上「儒家」奴才主義,長久以來便鞏固着一個極權「有為」制度的運作。

王陽明的偉大,不止於其功業與品格,更在其傳承與焦點突破儒家心性之學。

「權力社會責任」理念已蕩然無存。又因為以孔子為宗,新儒家仍跳不出「克己復禮」的框框,結果發展成吃人的禮教。

政治舞台上的戲碼沒有預告片,既然生於亂世,知識分子先天下之憂而憂,面對社會危機,各本其性情,各守其分際,各據其體會,各按其知聞,互相參詳制約,謀定而後動,三思而後行就是一代人修成的正果了。

當社會紛亂,價值混亂、人心不安,教師本身亦徬徨失措,要能安己安人,自家必須成長!

好人品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財富,它構成了人的地位和身份,它是一個人真正的最高學歷,是每一個人的黃金招牌。

如果連線蟲這種毫米長,只有959個細胞、302個神經元的動物都可以學會習慣化和聯結時,人哪有學不會的?

在這場衝突還沒有結束的時候,我們必須把所有的成見和仇恨放下,用寬容之心去尋找解決之道。如果沒有寬容心,卻糾纏於每一個細節,所有的人都能找到憤怒的原因,都能找到仇恨的理由。

中國菜粗略可分魯(山東)、粵(廣東)、川(四川)、蘇(江蘇)等「四大菜系」。孔子主張「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色惡不食,臭惡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對後世影響很大。

雖然學校校風需要改善,但李金鐘不主張嚴懲學生。「我主張以理服人,讓學生知道錯在哪裏,要明白為何我會這樣處理。我主張三令五申,我給三次機會學生,再犯就處分。」

晏子的「二桃殺三士」作為,會被視為權謀中的極致──只用很小的「成本」,就能把事情做出很理想的「效果」。但不是所有人都有相同的看法。

我們不否認《詩經》的本質是文學的,但同時必須清楚《詩經》的雙重身份,她既是「詩」,也是「經」。

孔聖堂中學成立初期,弘揚儒家思想及舉辦國學活動。1990年至2010年左右,孔聖堂中學的對外活動甚少。楊永漢博士在2012年上任校長,恢復儒學推廣。

常言道:幸福就像花兒一樣。它並不在彼岸綻放,而必由自家心田開出。正如孟子所言:「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生命之所以能感到愉悅,是因為我們有一顆蘊含着美好德性的心靈。

假國學魚目混珠,流弊叢生。目前必須有一個標準,讓大家能分辨什麼是真正的國學。

你怎樣對父母,子女也將怎樣對你﹗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僅剩歸途。

九年畢業,需考核學問的通達程度,即能否觸類旁通(知類通達),且目標明確、志向堅定、遇事不惑(強立而不反),此方為「大成」。

大腦因為回答的情境不同而活化程度不同,入戲愈深,大腦前額葉皮質區對自我的壓抑愈大,入戲到忘我的地步時,就會發生像艾爾帕西諾受傷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