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就2024年《施政報告》提交建議書,圍繞四大核心主題——碳中和城市、香港及大灣區的發展、一帶一路的合作、生命科技健康和醫療,為香港的可持續發展出謀劃策。
全球出現史無前例的氣候災難及極端天氣,它不是遙遠的威脅,而是影響你我的真實生活,需要各界共同努力、攜手合作,推動綠色經濟的發展,為應對未來的氣候挑戰做好準備。
邁向碳中和是眾人之事,數十年來,我從日常衣食住行等生活事做起,亦非常感謝太太和女兒等家人合力同心,支持同行低碳樂活,包括日常有衣食、節能節水、綠色出行、減廢回收等,簡約生活態度可以令人生更清爽!
黃錦星聯同一伙人創作而成的《邁向碳中和 香港人和事》,相關章節以他別具風格的「短平快」形式,大處着眼、小處入手,講述了香港環保路上數十乃至上百位相關人物的故事以及他們所做的大小事,一般讀者會易於閱讀。
感謝星爺與我們分享他的所見所聞,讓我們從多個角度回望近代香港,但願他的一伙人,尤其是年輕的朋友,以愛護眾生之心為力量,堅持不懈,無論前途多麼險阻,都奮力守護自然、守護人類與眾生的共同家園。
在現今綠色大趨勢的推動下,市面上已出現不少能有效減少建築物耗用能源的新興技術和創新方案,然而,要將這些創新技術大規模推廣到香港作實際應用時,仍存在不少挑戰。
去年8月正式啟動的《BEC零碳約章》旨在鼓勵企業和機構制定落實在未來10年減少碳排放40%的目標。據悉,《約章》至今已有75間企業和機構簽署。
投資在可再生能源,達至「碳中和」本是對全球有益之事,但美國卻不這麼樂意自己付錢,貢獻世界。反而中國,每年投入遠超6,500億美元的代價去發展新能源,有此義舉,反被美國抹黑,這世界有時真是黑白顛倒。
筆者對項目定位為數碼科技樞紐,不敢苟同。事實上,呼之欲出,這片4平方公里土地最適合主要作養老產業用途,配以體檢、醫美產業及相關培訓學院、生態旅遊等才是最合適的項目定位。
首屆「香港氣候論壇」不僅突顯了香港在氣候變遷研究、綠色科技創新及金融方面扮演的關鍵角色,也證明了其作為聯結內地大灣區與國際社會的獨特地位。會議討論集中在幾大主題,包括大灣區的氣候政策等。
香港政府也剛剛提出會在明年上半年制定《香港氫能發展策略》,展開修訂與製造、儲運和使用氫能相關法例的工作。這預示着氫能即將在香港迎來快速發展的時代。
非歐盟國出口商必須確保他們符合進入歐盟市場的報告和核查標準。CBAM可能會迫使非歐盟國家通過調查和實施更宏偉的氣候措施,來收緊氣候政策並減少碳排放,以滿足國際預期和市場需求。
2012年國家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機制建立,其鼓勵減排項目利用溫室氣體減排量(CCER),以抵銷企業的CEA。自願減排交易市場與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互為補充,共同構成我國完整的碳交易體系。
距離2050年,只餘下不足30年,30年後世界中能否住人,就要看看我們是否做到「扭轉習慣,一齊減碳」了。
碳中和將是全球企業大趨勢,而為配合國家政策及碳中和目標,香港市場必須培訓更多ESG人才並將之普及化及專業化。
本文檢視了香港與新加坡減碳政策的側重差異,提出一些香港可以參考的改善方向。事實上,2020年香港人均碳排放值為4.5 tCO2-e,表現優於新加坡,再加以取長補短,定能有助達到碳中和的目標。
各界應響應大灣區低碳建築TOP 100大獎得獎者,參考低碳建築優秀且符合國際綠色建築設計建築認証的設計,一起攜手促進碳中和,為業界樹立良好典範。
本社訪問了數碼港管理有限公司行政總裁任景信,從碳排放數據的聯通如何帶動上下游產業鏈走向綠化營運說起,港府又怎樣牽頭推動綠色科技的應用,最後是數碼港在匯集綠色科技企業及人才扮演哪些重要角色。
樓宇建築佔全港碳排放超過50%,當中空調系統佔三分之一,因此建築節能減碳對落實碳中和目標至關重要。
歐洲議會於3月28日正式通過在2035年後禁止銷售新燃油和柴油汽車的法案,以實現歐盟在2050年達至氣候中和的目標。因應世界綠色創科發展潮流,香港須把握疫後復常良機,配合國家發展,推廣國產綠色技術。
中國承諾了2030年「碳達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數以萬億元的產業將圍繞着相關議題,提供很多機遇,先行者肯定有優勢。未來綠色產業可以歸納成哪六大業務板塊?
美國加州早於1990年已鼓勵企業開發新能源汽車,歐盟也參考了相關機制提出限制汽車碳排放的政策,並不斷推高懲罰界線,希望早日達到碳中和。聰明的人會在其中尋找獲利空間,其中一名非馬斯克莫屬。
道德上的要求和硬蹦蹦的數字是不一樣的,財務數字容易量化,狀况評級也有客觀依據,企業內部或彼此之間很容易作出比較,大眾也相對較易受落;但ESG評級沒有絕對的標準,每間評級公司的方法、概念也不一樣。
大灣區碳中和論壇2022於12月8日香港科學園高錕會議中心成功舉辧,同日大灣區碳中和協會公布首份「港股碳中和100強」榜單及啟動「大灣區碳中和項目庫」等重大項目。
若100年前有人跟你說,捕捉廢氣很值錢,你只會被歸類為老千或瘋子,但今天在歐盟的碳交易市場每噸碳排放可以賣到歐羅65元,而內地的碳排放也可以賣到人民幣50元。
大灣區碳中和協會於10月25日為首屆大灣區低碳建築Top 100大獎舉行頒獎典禮,表揚位於香港、澳門、深圳、廣州、珠海、佛山及東莞等100幢大灣區具代表性的低碳建築,以為大灣區内低碳建築樹立典範。
人類運用科技令到碳排放增加,令到地球生病;為了我們的下一代,人類也需要用科技把它還原。
如何構建元宇宙生態產業鏈?企業領袖如何把握機遇?在文化藝術領域如何應用新科技實現商業創新?大灣區中小企箇中有什麼商機與挑戰?或者可以從首屆亞洲元宇宙博覽會一窺堂奧。
香港理工大學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PReCIT)向港府提交《施政報告》建議書,內容涵蓋香港的創科發展、碳中和城市、一帶一路,以及高等院校如何支持創科融合大灣區及國家發展。
綠色建築雖看似與運動相距甚遠,但運動場館的設計卻塑造着綠色運動的發展。以現正密鑼緊鼓興建、全港最大的體育及休閒地標啟德體育園為例,其在設計上亦積極引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