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經濟狀態,正是教育下一代的好時光。一個帝國的衰退和被取代,一定引起短期的動盪。小時沒有逆境,呼喚不出中國人的拼勁與不屈。
隨着年歲增長,你一定會感受生活迫人,挫折肯定有增無減,常惦記「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好的修養,不單可以使你將技術充分理解,還可以令你高瞻遠矚,清楚準確的評價自己和評價別人。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周永新榮休教授在報章撰文說,日本社會發展走在香港之前;日本人經歷過的,很多方面都值得港人參考。
法國警員開槍擊斃17歲青年引發的騷亂持續,內政部長達爾馬寧表示,截至當地星期日,共有427人被捕。一輛載有41名中國旅客的大巴在馬賽也遭受到襲擊。
馬英九祭祖之行,讓很多外省人的後代,在台灣從電視畫面看到,感動得淚流滿面,誰人沒有父母?誰人沒有根源?任誰都會有一日回老家祭祖的心願。
女兒今天「先富起來」,不要問錢從哪裏來,但女兒想報答卻又不知從何入手,唯有問自己最享受的是什麼,將心比己,於是想起自己最愛的就是剪個最時髦的髮型,便帶媽媽也來弄一個!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杜漸這樣一個決心繼承革命傳統,非常愛國、愛黨,又勇於犧牲精神的正義之人,自覺不自覺地被捲入中國革命的歷史洪流,卻飽受委屈和挫折。
香港必須保住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否則將無以提供足夠經濟誘因以影響身分認同、帶動人心回歸。
近日參與了全港幼稚園中英文朗誦比賽,孩子們穿上華服以兩文三語、聲情並茂地演譯一首又一首的作品,國學的種子悄悄地在新一代的心田植根,令我倍感欣慰。
用「熒」字看,移民目標國家在香港南方;兩火明示炎熱國家;符合炎熱、在香港南方,和受港人歡迎的移民目標地只有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泰國三國。
新亞書院是錢穆先生所創的中國文化的基地,所以在中國文化方面有一定的基礎。我希望現在的國際學校學生,可以透過新亞多點了解中國文化和中國經濟。
如何在「一國」的前提下落實及發展「兩制」的空間,並按《基本法》的規定達致通過普選產生行政長官與全部立法會議員的目標?這些問題需要廣泛對話及前瞻性、突破性的論述,才能建構「真實、立體、全面」的香港願景。
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從來不是非黑即白、「自古以來」的,而是外向型、複合型,且多元複雜的。在「新香港」下,這些觀點和討論會否繼續延續下去?還是會定於一尊呢?對於往後香港的身份認同培育,又會有怎樣的影響?
董建華呼籲青年人開放思想,認真了解自己的國家民族,愛國並不是什麼艱難深奧的課題。
人怕太忙,性靈都沒有了。該怎樣做人的一個問題,反省的功夫,都忙得沒有了。
中國人自洋務運動之後,在工業器械方面只學西方的硬件;政治思想則有胡適等人,宣播過英美的民主制度。但是中國似乎沒有汲取羅馬帝國歷史的教訓。
新中國立國70年,超過一半時間是一窮二白,自己都吃不飽,頂多是援助埃塞俄比亞建鐵路。無論是軍事勢力或經濟勢力,根本談不上輸出影響力。這是非不為也,是不能也。
中國語文及文化科被取消後,學生缺乏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窗口。教育局應恢復中國文化科,以宣揚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身份認同感。
中國的崛起由1822至2020年,人口增加了10億,而過去40年得到暫安,教育制度改善,產生了4億中學程度的工人,1.6億的本科以上的知識分子,文盲由95%減至5%。
政府真的要好好正視年輕人的價值觀念,及他們對自己身份的看法;與其採取敵對的態度,總是教訓年輕人不應這樣做、不應那樣做,政府是否有更好辦法疏導他們的不滿?
循歷史往績看,深圳的成功,是因為黨退民進,共產黨的功勞在於它的「不管」。
香港年輕一代都對缺乏中國人身份的認同,而香港史教學實即可以培養年輕學子的民族認同感,實在是國民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
壹傳媒股票案中,沒有證據顯示涉嫌串謀行騙和洗黑錢而被拘捕的15人是抗爭運動支持者,可能他們只是跟風的炒家,不需要和政治立場掛鈎。
剛開始的時候,中央對香港的政策的確是過分寬鬆,所以現在才有這個二次回歸的說法。
何世禮將軍不單忠國,亦愛家。阮文賓回憶,他與妻子伉儷情深,即使何在抗日戰爭中染到了斑疹傷寒病,其妻亦寸步不離,守護至愛。
祖國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實事求是,經濟大翻身,中國傳統文化的力量、那條在地下的激流,亦上到地面了。
今天香港有多少人知道這位出生超級富豪的公子,主動放棄英國籍,堅定做中國人的抗日將軍?何世禮一生對國忠貞,對妻專一,所為仰俯不愧天地,真正做到了「生是中國人,死是中國魂」的一代名將。
「港人」與「中國人」這兩種身份認同,自回歸以來似乎愈加南轅北轍,兩者並不能求同存異。
2020年的新冠肺炎病毒,令人看到中國新一代的抗疫精神,只要保留下來,就是中華人的素質大甦醒,而不是大改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