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音樂

如何破地獄?
作者:劉銳紹2024-11-25
有人說,努力把地獄變成天堂。我卻認為,與其多想死後的天堂,何不多想眼前的人間?防止人間變成地獄,不是更好嗎?
綠騎士40年藝術之旅 尋在能言鳥背上飛走的你
作者:張灼祥2024-11-07
在尋找真正自己的歲月,我們會不會「青春與衰老交替」。綠騎士是要畫出「朝如青絲暮成雪」的人生經歷來。尋覓理想,誰不想呢?不過,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夢想成真的。
沉醉在纏綿不息音符裏
作者:張灼祥2024-10-03
多年來,蕭偉中(Justin)對Jazz不離不棄。爵士樂在這個城市有生存空間麼?Justin可不管呢。他的堅持與執着,教人動容。幾年沒見,Justin與他的樂隊仍有演出麼?
簫聲撫心
作者:譚寶碩2024-07-21
洞簫這個樂器結構很簡單,簡單的樂器,會直接反映吹奏者的心理、修養和精神狀態的,人的心是什麽層次,出來的聲音就是什麽層次。吹奏者的人生的價值觀,他的精神世界,人生修養都滲透在洞簫音樂裏。
外表、才華、學歷、家境、愛情集於一身:國際頂流年輕口琴家何卓彥的夢想和夢魘
作者:李偉民2024-03-29
人生有一條很漫長的路叫做夢想,另外有一條「倔頭巷」叫命運。我問Leo:「你未來的方向?」他不假思索:「我的使命,是推廣口琴,使它普及化;跟着,我喜歡jazz,自己開始作曲,寫一些爵士味道的口琴音樂。」
我與泰迪羅賓的「恩怨」
作者:劉銳紹2023-11-06
殊不知,數十年後的今天,我和泰迪羅賓竟然坐在一起吃飯,談起當年彼此互不相認的「江湖恩怨」,確是「一點中你怎去躲」,大家也笑起來。近日,還看了他主演的電影《4拍4家族》,發現他的悟性確比我強得多。
一朵玫瑰的魔力?魔術的魅力!
作者:張灼祥2023-09-14
魔術師Carson(梁家榗)說:「疫情後,我經常都會變花(玫瑰為主,不怕有刺?),送畀觀眾……」收花者(不一定是女士)的反應多是一樣的,都會大聲嘩叫起來。他沒有想過,一支玫瑰魔力會那麼大的。
一篇沒有致謝老師的學生畢業禮致謝辭
作者:翁港成2023-07-07
每年的學生致謝辭總是陳腔濫調,變化不大。然而,這篇致謝辭卻「不一樣」,令人回味無窮,甚至對教師的教學方式有所啟發。
羅建洋副校長x 梁恩能主任:音樂教育怎樣配合STEAM課程發展?老師如何裝備自己 促進學校協作?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1-12
音樂科有什麼元素協助STEAM發展?教育評議會會員梁恩能主任與小學音樂課本作者羅建洋副校長對談,討論學校如何以音樂發展STEAM教育。
香港首位「文化推廣大使」
作者:周光蓁2022-12-13
譚盾博士是少數為香港回歸而譜寫樂章的作曲家,他於上周四正式成為新一任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出生於湖南長沙的他卻有着與香港數十載深厚的淵源,他自身對香港文化發展的也有美好的願景。
接地·靜觀·音樂──避免孩子情緒亢奮的三大妙法
作者:林綸詩2022-08-24
電腦不是萬惡不赦,但也要平衡孩子的活動及減輕電腦對其神經的影響。對於輻射、電磁等負能量,最方便的做法是接地,即赤腳與地球接觸──草地、海灘、水泥地皆可。
崇高情懷與人文教育
作者:施林海2022-05-13
崇高感藏於人的心底,需要呼喚和引導,才能帶來更高的精神追求。這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需要學習和體驗。而突如其來的崇高感很可能不是好事,容易淪爲煽情,也很容易被煽動。而香港社會,缺乏的就是崇高的人文教育。
理性與人性,音樂與政治──反思香港社會運動中的感人歌曲
作者:施林海2022-05-09
柏克認爲政治適合人性,而不適合人的推理;BBC文章則建議當聽到喜愛的歌曲時,我們應該對「音樂」做些思考,而不是全心投入,並引用了James Brown的歌詞作爲結尾:「心情不錯,不代表你不會做錯事」。
港大音樂紙本文獻展覽
作者:周光蓁2022-05-03
劉靖之教授著述音樂史稿幾十年,引起海內外音樂界的廣泛興趣和討論。香港大學圖書館「劉靖之中國新音樂特藏」展覽,展出劉教授5個階段的手稿和書籍,彌足珍貴。
地鐵最怕
作者:黃珍妮2021-07-17
在地鐵,人與人之間太缺乏空間,大家容易發火,因為起碼的安全距離也被入侵了,於是人人躲進自己的保護玻璃球裏面,變成低頭族,把自己注入了智能手機內,忘記了周邊的世界。
泛亞新曲賀團慶
作者:周光蓁2021-03-29
上世紀七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為許多藝術表演團體提供了職業化的條件,但民間自行營運的藝團呢?
職業規劃密碼之音樂
作者:凌羽一2020-03-06
音樂學科以培養音樂表演、音樂領域研究、音樂教育、音樂創作人才為目標。通常報讀音樂學科的學生自小已經受過長期、連續、專業的音樂培訓。
多元燦爛的文物
作者:程介明2020-01-24
其實每一方面,都是學生學習的大好天地。學校裏也會讓學生見識全世界的各種文物。如果加上文化這個框架,學生得到的就不再是簡單的羅列,而是看到文物後面的文化因素,因此可以眼界大開。
退休再創光輝
作者:編輯精選2020-01-19
在香港,要把退休後的生活過得充實,可有很多途徑——當義工,辦社企,重拾年輕時的興趣和志願……各適其適,喜愛文化藝術的年長人士,更可以半價享受不少高質素的文娛節目。
周雲蓬X馬世芳:兩岸音樂人的記憶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10-11
內地民謠歌手周雲蓬説,台灣是他了解世界音樂的啟蒙之窗;台灣音樂人馬世芳印象中,1996年冬天,人生中第一個音樂人訪問就採訪到了張楚,由此闖入那個年代的北京搖滾圈。
法國科幻小說家韋柏:找回童年樂趣是發揮想像力的秘密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9-24
閱讀書本不是純粹為了追求享樂,需要以想像力創造一套新看法。
台灣音樂家尤虹文:創造完美履歷表,畢業不失業
作者:編輯精選2019-07-03
我很早就知道哈佛巨大完美的殿堂中,有這麼一個小角落,負責如此現實的人生大事:哈佛畢業後的工作機會。
德國巴洛克聲樂演唱會──由許滋至巴赫
作者:畢永琴 Rosaline Pi2019-05-28
以旋律主導,再配上和音,是巴洛克時意大利作曲的主要手法。那麼,旋律又是如何配上和音?
沒事多唱歌竟能健身加強心
作者:洪 蘭2018-12-08
從蜂蜜檸檬到軍歌,這次選舉出現不少歌聲。原來研究發現,唱歌是刺激身體最有效的方式。若長期生活在安靜無聲的環境,是會病倒的!
教育多了音樂 社會少了監獄
作者:洪 蘭2018-11-17
愛音樂是人的天性,它能穩定情緒、舒解壓力,甚至在群體產生凝聚力,幫青少年找到歸屬感,台灣應當更重視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沉醉在邵琳的胡琴天地
作者:編輯精選2018-07-19
邵琳老師不愧是一位出色的二胡演奏家,其演奏音色細膩,技巧嫻熟,情感動人而別具一格,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其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
麥家樂大師帶領本土音樂家 奪奧地利音樂劇院獎榮譽獎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6-26
麥家樂大師帶領寰宇交響樂團獲得奧地利音樂劇院獎榮譽獎,這是世界音樂之都對香港土生土長的音樂家的高度讚賞。
「聲」的教育
作者:劉詠思2018-06-07
音樂跟藝術是人性的產物,難道機器能夠代替嗎?
音樂美術好處多 孩子教育不能等
作者:洪 蘭2018-06-01
最近有實驗發現音樂能增強語言能力,因為它強化聽覺皮質的敏感度。旋律可以增加工作記憶的強度,而工作記憶是認知能力的根本,
閔福德:翻譯歲月彈指過,心懷達化迎妙思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6-01
「回想當時,我是個大言不慚的年輕人,想修讀博士學位就回母校去,跟老師說自己想翻譯《紅樓夢》──彷彿那不是什麼難事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