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未來集權只會日益嚴重,民間社會無法制衡政府,只能希望依靠政府自我反省,亦即某位核心人士的反省。
我仍須指出「後天安門政治秩序」確確實實創造了過去20多年的基本政治穩定,並為經濟問題找了出路。
何明修:「台灣人普遍認為一國兩制在香港實行是失敗的,香港民主未來是悲觀,兼且反對在台灣實行一國兩制。」
香港自回歸以來,管治上的爭拗多基於政治取向,政府投入研究本土政策的資源偏低。
西九文化區更應成為香港文化藝術創意的展示和發展平台。
不改革,不革掉冗長的行政程序和「卸膊」(推卸責任)的官僚作風,恐怕真的是「蘇州過後無艇搭」。
自1978年以來,中國的實質GDP增長了34.5倍,帶動了全球增長,香港的經濟也早已主要由內地帶動。
香港並非單單面對人口老化問題,更飽受因年輕人口持續減少,勞動力供應短缺的問題困擾。
可惜還有很多港人未明白這些變化如何影響他們和下一代,或者我們要更努力喚醒這群人士。
港人連現在內地帶來的機遇也沒好好掌握,將來在更急劇的因科技創新而出現的變化,又怎能應付得到?
最近,喜見新一屆特區政府有意加強基礎教育的中國歷史元素,要求學校的相關課程以中國歷史為主軸。
如果緊張的關係繼續,我們無法基於互信精神,達成一個解決上述和其他問題的共識,那如何讓一國兩制走下去?
涉及今次爭拗的內容,屬回歸後香港該如何管治的問題,見《中英聯合聲明》的第三條。
考慮到故宮博物院的文化品牌效益,將於2022年揭開神秘面紗,港人不出境便可領略宮廷文物藏品的魅力。
20周年,例牌的問題是一國兩制如何看?由於一國兩制是一種政治安排,因此答案容易陷入政治話語。
回歸廿載有感,提出三個市場現象給大家想想。
不能僵化或機械化理解「五十年不變」。變幻才是永恒,停滯不前不是香港的特色。
雖然存在恐懼,但卻總有辦法可以令個人在心理上好過一點。
本來香港的政治環境是可以不用劍拔弩張,中港雙贏,但這需要條件。
金融市場改革必須是高層次的,要有頂層設計。現在香港股行架構欠缺頂層設計、欠缺宏觀檢討、欠缺全面角度。
政治方針定下之後,中央政府不再猶豫,特區政府也不敢縱容。
回歸20年,教育現場,前10年風風火火的倡議改革,後10年抗爭衝突多,往後10年如何走?
各方都應高抬貴手,讓林鄭月娥和問責班子有時間和機會去改善施政,穩定社會局面。
每個管治者都應明白,最大的敵人,往往源於自己和內部。
今天香港特首選舉,雖然未有西式無篩選的一人一票,但公開的競逐,陽光下接受市民的評頭品足。
香港人能靠的就只剩下「自求多福」四個字。
若鄧小平今天仍在,面對今天的香港,他會更寬鬆還是更嚴厲?
港獨涉及分裂國家主權的問題,特區終審庭沒有中央授權,無權力處理港獨案件。
願香港教育的未來《十年》再有新篇章。
正是這些微妙的生活點滴,慢慢構成了家庭,一個一個家庭聚在一起,衍生了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