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凡納藝術設計大學(Savannah College of Arts and Design,簡稱SCAD),1978年在美國成立,位於喬治亞州的薩凡納,在阿特蘭大、香港和法國拉科斯特均有分校。
香港大學即將開辦的6個文理學士課程,透過着重跨學科學習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希望培養具國際視野和跨領域思考能力的明日領袖,以應對未來社會的挑戰。
我們都知道,大學收生是現時整個中、小學學習階段發展的一枝重要指揮棒,它一路牽引中小學課程發展、學習空間與學習方法,大學如何收生,中小學的教與學就得配合。
林鄭月娥表示,她並沒有把這些工作套以「教改」的標籤,因為她認為本港教育毋須接受可能傷及筋骨的全面改動,只要對症下藥,強身健體,就可茁壯成長。
恒生管理學院(恒管)在《2018-2023策略發展計劃》中,明確提出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透過「學生學習為先」策略,提供全面及轉化式學習體驗。
顧客教育主義的思維主導,是次理大學生會是理直氣壯,是沒有錯的了。
我就任教育統籌局長時,與高錕有幾面之緣。他一派學者風範,說話溫文有禮,處處以大學和學生為重,是個毫無個人利益計算的謙謙君子。
目前港大的管理團隊都是前兩任校長招聘及委任,張校長走馬上任,是否需要建立自己的班子,推行他的鴻圖大計?
現在一提到某個學科或某項研究課題,最常出現的問題是「有什麼用?」以這個標準來衡量,那麼這次會上不斷提到的那些清華引以為驕傲的大師所做的學問,或賴以成名的著作,都經不起一問。
我們整天在喊「捍衞香港核心價值」的朋友,請想一想,要政府去侵蝕大學的自主權,是前進,還是後退?
希望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持有不同觀點的耶魯人都能享受耶魯大學帶來的權利,同時在校園外也能實現自己作為耶魯公民的義務──抱有好奇,善於傾聽,尊重文化,服務他人。
浸會學院首任校長林子豐博士強調,香港的教育應該是文化教育,不是語言教育;而是人材教育,不是職業教育。
香港其實已經潛伏了高等教育供不應求的跡象:一方面,是社會對大學畢業生的需求,另一方面,是高中畢業生升學的需求,上下夾攻。
恒管的學術研究不僅由熱心研究的教師帶動,亦有本科生同學的參與,在校園營造出良好的學術研究氛圍和文化,既緊貼社會需求,亦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
如何設計一套系統的資優課程,使資優生在擅長的領域加速發展的同時,又不必完全抽離同齡人的學習圈子,是香港資優教育面臨的挑戰。
潘樂陶博士多年來心繫母校,除了今次捐贈1億港元以支持理大的科研工作外,他本人及其公司自2000年起共向理大捐款逾350萬,包括多次捐贈奬學金及款項以支持母校的舊生會,學術峰會及學術發展。
大學生的學習經歷,正在大幅度拓開,從課內到課外、校內到校外、本國到海外。這些變化,不知不覺地,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的國際新常態。
資優教育其實早在孩子幼年時就已經開始,父母往往是孩子的第一任資優導師。
創新科技是近年的熱門話題,因此中大去年增設創業作為副修科,佔約20個學分,學習如何實踐知識投入創業當中。
大學收生,只考慮學業成績,就會收到只會讀書的學生,或者是只知道高分功名的學生;就會失去了很多有其他優才的學生。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就沒有能力在未來的變幻社會中生活。
《自由的國度2──STEM教育與美國》分享的,正是我在這條追求進步的道路上,關於教育的感想和思考。
The Hotel School透過管理層對話座談會,學生能明白管理層的思維及營商策略,有利培養成為明日的管理層,或學懂與管理層相處,以便更容易適應職場生活。
恒生管理學院採用獨特的「博雅+專業」教學模式,推行小班教學和體驗式學習,在培育學生具備專業知識的同時,能兼具人文關懷、社會責任、道德操守等人格特質。
若是香港有足夠的大學學位,可以容納更多的本地大學生,又能大量吸引多種來源的學生。關於收生的爭論就會變得不必要。
我相信張翔也知道香港兩極化的政治環境會繼續影響、甚至衝擊大學。我也相信,他正在深思應對之道。目前,他像是對支持者和懷疑者說,讓我們提高視野、發揮抱負,專注於尋求真正的國際卓越,為香港和世界作出貢獻。
眼見年輕人放棄追逐夢想,只求一份收入穩定的工作,以置業為目標,中文大學前校長沈祖堯教授感到失望。每個人走的路不同,無需要跟隨別人,更不應因置業而放棄所有。年輕人不應因幾塊磚頭,而令他們窒息。
7月17日是張翔教授履新港大校長的一天,他在百忙中抽空來到利瑪竇宿舍,發現自己和香港大學的緣份。
聯招入學的比例,雖只是一個小小的數字,但當中卻反映了一個很複雜的教育結構問題。
儘管地方圈的高中生愈來愈難進東京大學,但是東大等主要國立大學錄取過程本身非常公平、透明。
譚廣亨教授強調醫科是一個科學和人文學並重的學科,當一名好的醫生不僅要醫術精湛,而且要醫德高超,要有仁心,也要有很好的溝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