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藝滿八方嶺南情──晚清至民國廣東書畫選
作者:馮珍今2022-05-13
承接上一期「廣納百川」展覽,這一次的展品,主要來自清末至民國時的一眾廣東精英,從他們的收藏、書法及繪畫中,讓觀眾了解他們在廣州、北京、上海、香港等地的相關活動與貢獻。
古典fused當代音樂的酷人類、獨立美女「2.0版」:張貝芝
作者:李偉民2022-05-13
新冠疫情為人類帶來災害,但也給了張貝芝許多時間創作音樂。「每刻都在變,故此要放鬆胸襟,以柔制剛,如小朋友唸書般勤力,一級上一級,終生吸收新東西;那樣,離開地球的時候,才不會發覺自己原來從沒進步!」
粵澤四海丹青意──晚清至民國廣東書畫選
作者:馮珍今2022-05-13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於4月22日始重開,給觀眾帶來了大型的展覽「粵澤四海:晚清至民國廣東書畫選」,這個原定於年初舉辦的展覽,可說是一次廣東藝術文化的大檢閱。
蘇聯群眾歌曲──緣起、傳入和普及
作者:施林海2022-05-13
蘇俄的詩人和作曲家一起成就了旋律優美的蘇聯群衆歌曲。後來傳到中國,經歷了一個轉化的過程,成爲當時人們抒發情感的美好渠道。時至今日,蘇聯歌曲依然受到人們的喜愛,感動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音樂與文字
作者:周光蓁2022-05-09
文字保存了音樂的記述,但由音符散發出的旋律、節奏等對感官的刺激,難以用筆墨形容。正是這原因,香港電台第四台逢星期六黃昏,一個名為《與文同樂》的兩小時節目,提供很大的發揮空間。
誰是中國油畫先驅?
作者:益行2022-05-07
鴉片戰爭時,洋槍堅砲攻破國門,中國南方沿海城市通商開埠。有些歐洲畫家隨商船來華,在澳門、香港等地逗留20年,舶來文化開始滲入,色彩紛呈的西洋畫廣為流傳。那麼誰是第一位走出國門學畫的留學生?
追夢者──林琵琶小說導賞
作者:張灼祥2022-05-05
林琵琶小說中的主角,不管是男是女,還是神仙人物,來到「追夢」,他們都顯得勇氣可嘉。為了追求自己所想過的「人生」,可以不顧一切,率性而為。處理題材手法,如烹調不同地域小菜,各有特色。
「七色」紛陳呈佳作,「梅花草堂」顯風骨──「靜觀樓藏朱屺瞻作品選」展覽
作者:馮珍今2022-05-05
「靜觀樓藏朱屺瞻作品選」展覽,漪歟盛哉,實在不容錯過,然展期有限,喜愛藝術的朋友,如果還未觀看,那就得趕快行動,盡早抽空走進藝術館,觀賞這個不可多得的展覽。
瞻緣堂內尋昔彩,靜觀樓中賞屺瞻──「瞻緣昔彩」展覽
作者:馮珍今2022-05-04
朱屺瞻一生跨越清末、民國、新中國3個時期,在軍閥動亂、抗戰與文革的洗劫下,始終抱持對藝術的一片赤誠,先後三建「梅花草堂」,如寒梅傲雪,以畫筆力抗流離世道,一筆一墨皆「從烈火中鍛出,從薄冰上履過」。
港大音樂紙本文獻展覽
作者:周光蓁2022-05-03
劉靖之教授著述音樂史稿幾十年,引起海內外音樂界的廣泛興趣和討論。香港大學圖書館「劉靖之中國新音樂特藏」展覽,展出劉教授5個階段的手稿和書籍,彌足珍貴。
一沙一世界
作者:陳嵐2022-04-23
這世界是天堂還是地獄,根本在於人類自己。這個小小的展覽《沙》意味深長,它是藝術,是設計,是科普,也是用最微小最謙卑的物質為我們帶來了一堂最值得深思的哲學課。
《復甦生息、逆中求存、重振旗鼓》香港風致三十年──1940 至 1970 年代歷史照片展期延長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4-20
由亞洲協會香港中心(ASHK)主辦,潘燊昌博士和灼見名家贊助的《復甦生息、逆中求存、重振旗鼓》展覽,展期將延長至9月30日,並將舉辦系列網上研討會,加強與社區的聯繫。
一個甲子的節目單
作者:周光蓁2022-04-11
當時政府對藝術文化活動一毛不拔,香港音樂協會有見大會堂即將建成,於是接二連三邀請著名音樂家和團體來港演出。但協會其後煙消雲散,所主辦的節目也零散東西。
葉詠詩x楊惠:小交把美好音樂帶給全世界 提升香港作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地位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4-10
香港一直都是一個很好的交流中心,小交很多時都會將香港的樂人、作曲家作品帶到國外,讓全世界傾聽香港的聲音。但另一方面,政府應該對香港整體的文化藝術,提出一個更為明確的發展方向。
追憶瀟瀟暮雨
作者:益行2022-04-09
恩師的教導反覆地在耳邊叮嚀:「學畫是要細細感悟,不可急於事功,用審美陶冶心靈,慰藉精神所失,修煉情操人格,再探索筆墨自由的空間……適應隨時代而求變!」
卡拉揚香江絕響再現
作者:周光蓁2022-04-04
卡拉揚和維也納愛樂樂團1959年10月25日實況廣播的開卷錄音帶終於出土。更大的奇跡是,經過技術整理,全場兩小時音樂會竟然完好無缺。傳真度之高,猶如置身現場。
葉詠詩x楊惠:香港小交響樂團開風氣之先 疫境同行 辦電影音樂會發揮創意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4-04
對香港小交響樂團桂冠音樂總監葉詠詩、行政總裁楊惠來說,音樂就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東西」。而經過這場席捲全球的疫情,才知道那些曾經以為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日常,原來是一種最珍貴的擁有。
琴人與詩畫──記一代女史蔡德允
作者:張灼祥2022-03-30
蔡德允獲譽為「中國最後一代文人」。沈鑒治解釋,母親是「中國最後一代文人少數的倖存者」,「儘管時代變遷、仍然可以保留優良的價值觀」。
香港大會堂之雞與蛋
作者:周光蓁2022-03-28
隨着大會堂及1500座位的音樂廳即將建成,硬件先行,軟件後上。首先建議香港政府撥款成立樂團的,是當年還不到40歲的張有興議員。
追憶鋼琴大師吳樂懿
作者:周光蓁2022-03-21
吳樂懿在巴黎國立音樂院師從著名鋼琴教授納特、瑪格麗特·隆。在法國演出時,更獲譽為「中國藝術之魂」。
記錄我城故事,展現戰後到復甦的足跡
作者:馮珍今2022-03-15
香港風致三十年──1940至1970年代歷史照片展覽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正在舉辦一場展覽,展出3位不同閱歷的攝影師,以不同的風格,記錄香港昔日的面貌,呈現我城從戰後走到復甦的足跡。
大音希聲 烙印青綠
作者:益行2022-03-15
代表民族文化符號的青綠山水《千里江山圖》,從宋代飛越現代,登上北京冬奧、央視春晚的舞台,大音希聲烙印青綠,藴含漢文化古典美學之核心。令我納悶中尋樂心馳神往!
追憶鋼琴大師周廣仁
作者:周光蓁2022-03-14
今年紀念香港大會堂成立60周年的同時,也值得紀念對音樂貢獻良多的周廣仁教授。
疫情下的藝術生活與心中詩意
作者:屈家妍2022-03-14
Marietta認為本港的藝術發展將會更好。隨着不同藝術館的出現,香港有意從事藝術的年輕人將會有更多機會,她鼓勵有藝術夢的年輕人不要放棄。
「藝術」是什麼?什麼是香港藝術的「三化」?我們「藝術經濟」的機會?
作者:李偉民2022-03-04
藝術是非常個人的思想和情感表達模式。彼之砒霜,吾之蜜糖;我挑我的鞋,他挑他的襪,不用敵拼!所以,香港如果要成為藝術的交流中心,古今中外、上下左右的東西,我們都應有胸襟去接納。
香港大會堂甲子年
作者:周光蓁2022-02-28
音樂是香港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西樂,還是粵劇以至京劇,台上、台下,各自精彩。
閒聊《老人和他的孫子》
作者:益行2022-02-28
距今600多年的畫面,特寫鏡頭的焦點:一隅中的祖孫互動。剖析出清醒的美醜認知,構成故事想象的空間,彌足珍貴的天倫映照,讓觀者觸摸到人性的溫度。
全球水墨畫大展2021 線上登場
作者:編輯精選2022-02-25
受水墨畫迷關注的全球水墨畫大展較早前在香港中央圖書館展覽館舉行,因疫情關係,未能前往親自前往場地參與的人士,可以在網上鑑賞部分作品。
仟曲繞樑劇中送,峰巒疊翠粵韻傳──專訪粵劇名伶吳仟峰
作者:馮珍今2022-02-24
吳仟峰(仔哥)被粵劇名伶阮兆輝稱讚為「現時香港戲班生行中最好的薛(薛覺先)腔名家」,他於農曆新年前接受專訪,暢談自幼的學習經歷,多年的習藝心得,跟名家的觀摩互動,以至今時今日的演出大計。
紅團「風車草」的「帥」哥湯駿業,疾風勁「草」,「自己」和「別人」的兩條腿如何一起走?
作者:李偉民2022-02-19
當年,湯鎮業搞劇團,是為了有工作做、在劇壇佔有位置。今天,也許做到了,但是,「我想觀眾在劇終,會有思想收獲,可以品嘗意義,不管苦的、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