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嘲笑《財富》雜誌1995年「香港之死」的標題,因為難以想像有一天北京會一步步拆除令這座城市如此特別的民主價值觀。然而,回歸23年後,北京正是如此。
今年是韓戰70周年,內地近期大力宣傳當年中國抗美援朝的偉大,還製作紀錄片和電影。很明顯,今天的宣傳跟近年中美關係惡化有直接關係,甚至有極大關係。
就我而言,可以說父親對我的教育確實十分開明,賦予我極大的自由,可以開心上學,讀想讀的東西。這點常引起母親擔憂,母親覺得我的生活需要多點規矩,但父親極力避免讓我接受他自己不得不經歷的那種傳統教育。
中聯辦主任駱惠寧批評,有人極力淡化香港社會的國家意識,逢中必反。
隨着愛國教育在港推行,港人對官員和其他愛國者以身作則的要求會愈來愈高。自己愛中國而家人愛外國這個兩全其美的安排,恐怕難以取信於民,以致令中央考慮對策。
任何在官方眼中有可能傷害國民的感情和尊嚴的課題和史觀都不應該教或考。但如果有這一天,香港也再沒有歷史教育。
香港人支持「民主」多於支持「愛國」。在選舉裏打着「愛國」旗幟的一方,要輸給打着「民主」旗幟的一方。
老曹一生都奉獻給了《大公報》,一張旗幟鮮明的愛國報紙。他一生磊落光明、待人誠懇,不斷追求知識,克盡報人責任,樂於提攜後輩,大公人不會忘記他。
擁有一頭捲髮圓臉孔大眼睛和濃密鬍鬚的愛因斯坦,應是最廣為人知的科學家。愛因斯坦(1879-1958)一生曾經持有多個國籍?
2019聖誕節將臨,我們的城市灰黯了!港鐵被破壞、街道被破壞、商場、銀行、學校統統被破壞了!我的城市往日的繁華已不復見,正走向衰敗,昔日引以為傲的法治、民主與自由,幾乎都被摧毀了!
百年前的五四愛國運動在香港,英國殖民政府,祖家在英國,當會「冷靜」處理,想方設法拘捕五四發動者,英國人深諳,容許在香港反日,骨牌效應,香港的中國人,必然反英、再反列強!
香港的亂象已成內地人民的反面教材,使他們不但更愛國,而且對自己的制度產生更大的自信。
結論是不同背景的泛義中國人愛國,都有不同的功利考慮。
一個新時代的大變革,一個波瀾壯闊的五四,其思潮的孕育、互動、交鋒與激盪,隨自由的北大精神,早厚植於青年與人心,才能在國難當頭時,瞬間點燃國民的怒火。
當時的天安門長期被佔領,政府必須確保首都不能再癱瘓,要有斷然措施恢復北京市的秩序與民生安全!兩股力量膠着對抗的結果,終於發生不幸的流血事件,彼此對話終止,傷痕到今天依然存在!
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時強調,「新時代中國青年要聽黨話、跟黨走」他這番講話,完全是扭曲了中國人民所認知的五四精神:民主與科學。
2019年,五四運動後的100年,中國站在世界列強的前排位置,因的是咱們的軍事、經濟等綜合實力;前瞻未來,國家發展的目標是什麼,中華民族如何團結起來,彼此能否繼續不斷進步?
朗誦與敎育兩者聯繫的好處是相輔相成,說之不盡,取之不竭,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化,對莘莘學子來說,絕對是有必要的寶貴經驗!
張謇的成功,既在於他能洞悉時勢,接受西學和新事物,同時也在於他能保持傳統的優良理想。
中美貿易戰開打,中國無論如何會成為輸家,因為即使損敵一千也會自傷八百。這個時候,香港官民的反應是看看有沒有鑽營的機會。
梁文道認為,香港沒有一種高度政治化、規範化的身份認同教育,而像香港的一個「身份不排隊」的地方,實是全球少有。
中央對香港最大的心結是港人,特別是年輕一代沒有國家觀念。香港回歸,人心未歸,是香港特區政府必須認真處理的問題。
有人以秦朝兵馬俑為傲,稱頌秦朝如何「偉大」,資中筠則不以為然。
一日不減低社會怨氣及分裂,一國兩制難往更好的方向發展,似乎香港可能需要再遇患難,才會見真情及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