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書本不是純粹為了追求享樂,需要以想像力創造一套新看法。
我們鼓勵孩子大量閱讀,因為閱讀帶來字的聯想。每個人的經驗不同,每個人的聯想也不同,常常,幾個人聚在一起,腦力激盪就想出前所未有的點子出來。
只有當一個作家形成了自己的語言風格,當他的語言為豐富作品做出貢獻的時候,我們才認為他已經超越了一個小說家或者說小說匠的階段,他可以說是一個文學家了。
香港書展在今年迎來30歲的生日,「我們一起悅讀的日子」也步入了第七個年頭。今年活動結合了書展的「科幻」主題,作家以「登上想象的飛船」為出發點,與1000多名中小學生們一齊分享想象的無盡魅力。
暑假來了,爸媽們在親子外遊的時候,也可以考慮帶孩子逛當地的書店和文化地標,親自給孩子上一節你們家獨有的、既知性又溫馨的親子閱讀課。
下一代要是不寫字,可能引起文字的總體衰退,中國文字所包含的豐富文化元素,長久下去,就會喪失殆盡。那對中華文化將是滅絕性的大災難。
立德樹人,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務,而文化的傳承與開拓更是我們文化人的時代大使命。
文化的基因,應該流淌在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血液裏,蟄伏在我們的靈魂裏,只消我們輕輕地,用最溫柔的方法,把它喚醒。
電影帶領我們穿梭時空,環遊寰宇,拓展了我們的生活經驗,帶動了學習的熱情。電影更是「親子」的導體,教育的孩子的素材。
每個人喜歡中文的原因都不同,有些因為對作家作品有共鳴;有些因為文字動人,可以陶冶性情;有些因為中文必須達標,最初被逼投入,沒想到因此產生感情。應付課程是基礎,能否獲得更高的價值,得靠我們自己。
要推動閱讀和提升語文能力,釋出時間等如釋出善意,一定要把時間還給自己,還給學生,還給閱讀。閱讀,既要時間也要空間,但絕對值得付出,不止是為了語文能力,為了應付考試,還有更加重要的品味、情意。
看書應該是好玩的事,就像到了遊樂場一樣,是一個快樂的追尋過程。
一生提倡閱讀的我,很高興看到新市長啟動了攤販收入大增之後,立刻推動市民閱讀。這使庶民生活不僅增添了文明的元素,更是增加了個人及社會的競爭力。
說到自由、無負擔,我喜歡帶孩子們接觸「書本以外的閱讀世界」。就是說,逛逛閱讀世界的邊邊角角,甚至是,了解書本的前世今生。
閱讀,是按讀者自身的不同需要,在不同時空中,進行不同形式的閱讀體驗:隨意式閱讀有時,功課式閱讀有時,探究式閱讀也有時。
從文憑試中文科的「讀、寫、聽、說」四卷來看,聽、說兩項的設立其實模仿學習外語的英文科,然而審視它們的考核重點,不難發現其中的弊端。
我和書友每月都看一本書,讀書會前前後後也出席了30餘次,可以說每次都滿載而歸。以書為友,實在是件賞心樂事。
打電玩、看動畫也能變學習利器?會動的教材,能刺激大腦讓注意力集中,善用VR等科技融入課程,把學生引入知識大門。
上月教育局秉承林鄭特首關顧教育發展的競選承諾,在庫房水浸的條件下,一改上任特首刻扣圖書津貼的惡政,向中小學校發放大手筆的推廣閱讀津貼,更強調要跨課程閱讀,並建議向STEM教育及中國歷史、文化範疇延伸。
孩子在看報紙過程中能夠吸收社會資訊,比起他們單純重覆背誦《唐詩三百首》、巴士及地鐵路線更有意義。
「教育可以改變人生,也可以改變社會!」譚廣亨教授認為教育應該放在個人或社會發展的首要位置。
在閱讀教學實踐中,優秀的語文老師起着關鍵作用,因他們能在閱讀教育課程內容、教材和教學方法上,有清晰的概念和有效的施教策略。
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徐俊祥校長更是一個以教師組成的交響樂團的指揮,他主持的「以閱讀統整各學科課程」計劃,協調和策劃多位同事從事課程統整工作,讓新一代通過閱讀進一步掌握求學最重要的能力。
在現在這個講求創新的時代裏,父母既要幫助孩子能汲取基礎的知識、培養忍耐與刻苦的態度,也要鼓勵子女多作嘗試,從而培養出勇於嘗試的態度。
除非我們的社會變得積極支持閱讀,形成愛好閱讀的文化氛圍,學校或公共圖書館推動閱讀才可能獲取成效。
千萬不要強逼孩子看書,否則只會適得其反。讓孩子愛上讀書也要講究方法的。
無論選擇了哪一類型的學校,有一些重點都是家長應該牢牢抓住的:學術方面最重要的一環,是在孩子年幼時就培養他對閱讀產生強烈的興趣。
在建立孩子自信的時候,不是營造一個容易獲獎的場景或比別人優勝的場景,而是讓孩子看見他個人的價值。
林鄭特首的歷史性開庫「喜閱」金,是重視閱讀的開始。至於當前要務,閱讀金要怎樣用,怎樣推廣閱讀自有計量,也期望教育局給予彈性。
內功是寫作的涵養,什麼構成寫作的涵養呢?只要具備寫作動機,即興趣,很多事情都能夠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