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龍應台

方言的魅力
作者:程介明2024-06-21
中國語言文字的文化多元,應該也可以成為一種難得的資產。香港處在中西文化交匯之點,中英語言的並用,又是粵語與普通話的交叉點,非常寶貴。
後國安時代的香港文化發展
作者:張宗永2022-05-30
南宋偏安,國勢比北宋更弱,可是文人在西湖邊創作了最好的文學,繪畫了最美的畫作。可見文化創造力的關鍵在於對創作人心靈的尊重,政治現實的種種不快往往可以被暫時擱下。
陶傑:實現和平的「新龍馬精神」
作者:編輯精選2020-10-16
人家日本有西鄉隆盛、坂本龍馬名留青史,台灣若也有龍馬力挽狂瀾,一對民國精英,實現和平的「新龍馬精神」,或也不讓前殖民主之大和民族專美。
談社交媒體的現象
作者:編輯精選2020-02-23
網民留言既毋須實名示人,除去暴露身份的後果,亦免卻人前侃侃而談的壓力。這種便利,造就了很多信口雌黃和不負責任的言論,社交媒體亦因而成為了多人的發洩渠道。
說「武漢加油」很貼切
作者:湯文亮2020-02-20
據說,張之洞父親張鍈不時在晚上手提油壼,給正在夜讀窮書生的油燈加油,「加油」二字亦由此而來。所以,說武漢加油是最適合,今次龍應台不但捉到鹿唔脫角,反而令人知道她的文學水準是很平凡。
中華文化之江河日下
作者:編輯精選2020-02-18
雖在位者通曉文學,但其勁道得當,收放自如,乃至中庸。故治國者必為文人,文人卻非皆會治術。
龍應台:你最應該讀的書應該是這些
文學、哲學跟史學。文學讓你看見水裏白楊樹的倒影,哲學使你從思想的迷宮裏認識星星,從而有了走出迷宮的可能;那麼歷史就是讓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的特定起點,沒有一個現象是孤立存在的。
龍應台:天天說國際教育 那什麼是真正的國際化呢?
從北京到吉隆坡,國際化成為一個舉國上下努力追求的目標。但是,慢一點,究竟什麼叫國際化呢?我們不妨來看看龍應台這篇文章。
蕭鳳霞:開放包容自由空間,才是香港的精神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6-23
耶魯大學人類學系教授蕭鳳霞表示,開放、包容、自由是香港精神,香港不但是跨地域的想像,而且為不同人種提供了不同的空間。
生命的課,早點修
作者:黃芬儀2018-06-01
讀大學的目的就是要學做人,是接受生命教育,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找到人生的意義和目標,卻又不以自我為中心,因為作為一個全人,我們需要有多方面的成長和發展。
龍應台:給母親的19封信,從家族歷史到國族命運
作者:零傳媒2018-05-04
回到鄉下屏東,當然鄉村也有鄉村的問題,但龍應台看到台灣鄉村,感受到一種安靜的、穩定的、靜水流深的文明。
龍應台:我們為什麽需要人文素養 ?
知識是外在於妳的東西,是材料、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必須讓知識進入人的誰知本體,滲透他的生活與行為,才能稱之為素養。
父母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讓他在未來有幸福的能力?
真正的愛,真正的教育,是一代人成就一代人,讓孩子站在你的肩膀上看到更廣闊的世界,更成功的尋找到自己的幸福。
龍應台:全球化時代的價值瓦解 我們都站在流沙上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10-14
全球化和網絡化像海嘯一般逼到了你的書房門口,一個大浪打來,你還沒站穩,下一個更大的浪已經把你打倒在地。
龍應台:開放式歷史教學令德國青年學生得以獨立思考
歷史教學的真正問題所在,恐怕不在教科書,而在教育的心態、制度和方法本身吧。
為什麼唸人文學科最為「實用」?
作者:何順文2017-02-10
筆者相信人文教育的沉寂一因人文學科傳統教學方式出現了問題,二是一般人對人文學科本質的認識不足。
我有記憶,所以我在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5-07-21
二十一世紀的香港、台灣、中國大陸,有沒有可能開啟一個大傾聽的時代。傾聽自己身邊的人,傾聽大海對岸的人,傾聽我們不喜歡不贊成的人,傾聽前面一個時代殘酷傷害、故意掩藏的記憶。
書展年度作家:多元文化人李歐梵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5-06-24
由香港貿發局主辦的第 26 屆香港書展將於 7 月 15 至 21 日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今屆書展以「從香港閱讀世界‧一讀鍾情 」為主題,寓意遇上優秀的書籍就如碰到令人幸福的好情人,期望讀者可在書展與好書多談戀愛,豐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