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估計,北京會先讓反對派得逞,令有些不知好歹的激進派愈做愈過分,漸漸失去民心。歷史的經驗證明,大規模的全民對抗運動是不宜長拖的。拖長了,人民就會想恢復正常生活。
愛國愛港力量全力支持的修訂功敗垂成,反映的客觀事實是這股中央在香港回歸20多年來栽培的力量,始終未能成為香港的中流砥柱。這個問題,相信建制人士需要認真思量了。
「中港矛盾」是由香港內部矛盾引發到「佔中」運動,加上「泛民」的強大反對派力量而引致。
今日(20日)傍晚建制派發起的「守護香港」集會。大會宣布,有31.6萬人出席。警方表示,集會最高峰時有10.3萬人。
選擇在香港與中共對着幹,只能對中共帶來麻煩,卻沒法為香港帶來實利,甚至有機會破壞香港原先還有機會保得住的「生態環境」。
趙永佳認為,如果青年運動的訴求,其實主要並不是物質性的期望,而是社會公義、政制民主的話,那麼政府這些物質回應只能是「斷錯症、開錯藥」,亦因此社運青年現在都自認是廢青,正是要表明不為五斗米而折腰。
中央若嫌行中間政治太過「激進」的話,筆者也不介意找個穩重踏實的人出任特首,索性來個無為而治、與民休息,並且主動約法三章,在未來數年重點與市民修補關係,恢復各方對一國兩制及政府的信心。
在民主社會,政治領袖如在重大問題上受到挫折,不引咎辭職,也得退位讓賢。但香港是特區,林鄭上面還有一國的領導人,林鄭即使想辭職,也得等中央領導人發落。
美國的意圖,司馬昭之心;香港市民如何自處,必須認清事實。如果中美談判順利進行,矛盾暫時消退,曾經參與遊行的都會被出賣,到時再幡然醒悟,已經太遲。
這次包圍警總雖然是一次創新以及可能有效的嘗試,但可惜的是有利亦有弊,它必然令社會更為撕裂和對立。
假如林鄭的形象與處事作風不是那麼易為人詬病,又怎會惹來200萬人上街,人們對她的憤怒甚至超過反修例本身?
反對修例人數之多、情緒之激烈,前所未見,暴力衝突升級以至失控的可能性不斷增加,如果政府堅持修例,對抗升級,衝突加劇,萬一發生嚴重傷亡,對香港和國家造成的傷害將難以估計。
數以十萬計的市民在酷熱天氣下上街遊行,反對政府的一項立法,不能不令人想起2003年。跟2003年一樣,今年11月是區議會換屆選舉。
在部分建制派放軟手腳,甚至說三道四的情況下,中聯辦終於開腔支持修訂。看在不少港人眼裏,特區政府高度自治的威信是減少而不是增加了。
反對派和建制派之間包括行政機關在內的和解,是我們的政治體制下的夢想,它不允許反對派成為執政黨,並要求行政長官效忠北京,反對派深感不被信任。
陳弘毅是中央器重、愛國愛港的法律權威。現在他公開戳破修訂理由的不盡不實和強詞奪理,對政府而言,相信較13萬港人上街或外國人說三道四更難應對。
香港市民對維護國家安全的基本國民責任並不重視,有其歷史因素,需要時間化解。相信這個矛盾終有緩解,社會的尖銳對抗也將降溫。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治設計,其實相當耐人尋味。設計的藍圖似乎假設特首可以單人匹馬,主持大局。這樣的想法背後,可能只建基於一種對非政治化的迷信。
林鄭出席今年第一次立法會答問會,最惹火的議題竟是提高長者綜援的年齡門檻 。有議員叫政府撤回這政策,林鄭回應說,政策早寫在去年的財政預算案裏,是議員們批准的,這話引起了議員們的強烈反彈。
在我看來,建制派並沒有贏得選舉;民主派卻輸掉了選舉。這並不是含糊其辭的說法。建制派的勝利只是因為一開始就使用針對反對派的妙計。反對派最高人氣的候選人被政府取消資格,僅這一點就歪曲了選舉的原意。
建制派做不到的事情,本土派都一一為他們做了,怎不令人懷疑本土派其實是專為建制服務的特務。
九龍西補選,泛民代表李卓人落敗,失去地區直選的過半數議席。泛民今天的困局,部分源自政府相繼取消多名非主流泛民參選人的資格,部分是本身出了問題。
綜合建制派和反對派的總得票率,確實看到建制派得票愈來愈多,目前在議席數量已經能夠控制立法會。如果這個勢頭走下去,總體上壓過反對派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建制派陣營希望在11月的補選中,成功為建制派贏得九龍西第四個議席,但到換屆時卻自動退下,放棄競選連任。也許有人認為,高醫生正是這第四者(或稱「阿四」)的最佳人選。
林鄭出席民主黨黨慶的親善之舉,因為「三萬風波」,不但不能改善政府和反對派的關係,還惹怒了建制派,這大概是她始料不及的。
他們大都基於以下兩點來分析:姚松炎的敗選,是反對派在地方補選的首次失利,建制陣營亦已打破了傳統上反對派對建制派55%:45%的得票比率。
在目前香港政治形勢底下,怎樣能有效率地在本地框架內走一轉呢?
泛民主派希望能在3月的補選中重新「武裝」,但如果他們不能贏回全部四席呢?如果他們在之後的補選中不能贏回剩下的兩席呢?
2017年12月15日(上周五),立法會終於成功修改議事規則,民主派揚言要「三倍奉還」。三名茶客再聚首一堂,討論日後民主派的抗爭是真實行動,還是空談。
降低全體委員會的法定人數,其實與反拉布無直接關係。這是因為建制派議員的數目遠超過半數,可確保會議不會流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