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派在區議會選舉受挫,泛民主派全力爭奪立法會議席,全國人大常委譚耀宗不擔心立法會選舉會變天,他認為,中央一定不容反對派奪權,又指香港錯失普選行政長官的良機。看看譚耀宗怎樣分析。
特朗普對中國的聲討給予人們一種「美國來援」的印象,卻難掩這一切都是特朗普為了尋求連任,轉移公眾注意力的手段和把戲。
如果由反對派佔多數的立法會處處與政府過不去的話,施政真的會寸步難行。建制派、政府使所謂變天的估計不會成為現實。
期望社會和諧穩定的港人今天心中的疑問包括:造成這個攬炒氛圍是否全部都是反對派和外國勢力的責任,與政府和建制派完全無關?
大聯盟的宣言冠冕堂皇,包括呼籲港人團結,讓香港可以走出困局,重新出發。不過,假如此舉不是純粹選舉考慮,大聯盟必須認真思考,如何團結那些根據民意調查顯示不信任政府的大多數市民。
從中聯辦自稱兩辦並非《基本法》22條所指的一般意義上的中央人民政府部門後,港府被蒙在鼓裏兼且手忙腳亂的表現,可見政府就是這次大攻勢中的軟肋,只要多加刺激,必然會陣腳大亂,露出破綻。
林行止認為,港澳辦和的中聯辦對郭榮鏗的指摘,與反對派的反駁,都各有所本、各有道理,但在雙方比試誰拳頭較硬的當下,「香港政治徹頭徹尾不可能是一種『志業』,這正是香港可悲之處」。
香港人支持「民主」多於支持「愛國」。在選舉裏打着「愛國」旗幟的一方,要輸給打着「民主」旗幟的一方。
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於今集《主席開咪》為大家仔細分析,直言質疑為何有人會認為長者必定是投建制派?
9月立法會選舉日漸迫近,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認為是次泛民議席或會佔逾半。聽聽曾主席怎樣分析!
要戰勝這場疫症,特區政府須領導市民,團結一致,包括消除不必要的疑慮和避免分化群眾。從披露的報告內容中,我們看不到政府在這方面的成績。
特首林鄭月娥在報告中,形容抗疫的政治形勢並不樂觀,原因除了是反對派乘機鬧事外,建制派的表現亦令人失望,例如以選舉理由加入批評政府行列。
建制派陣營、特區政府以至中央政府必須有兩手準備:一方面盡力防止立法會在9月「變天」,另一方面要為萬一變天作好打算。
管治聯盟令本來已不簡單的官商關係,變得更加複雜:在政府與商界之上,再加上了建制派;與建制派有關的話,亦必定與中聯辦有關;最後再由中央將這群原本不太可能合作的精英連繫起來。
上周末有民間組織在中環愛丁堡廣場舉行集氣大會,要求政府於2020年立法會選舉廢除功能組別。在我看來這類型的訴求會愈來愈多,政府要認真準備應對策略。
11月24日的區議會選舉,重劃兩大派的版圖,自民派(自由民主派)的大勝,是選民對政府的不信任投票。
我不知道特首和建制派會如何向中央解釋這次區選的結果。我期望中央客觀分析現時香港的民意,以及明白單靠武力不能止暴制亂,讓香港重新上路,繼續對國家作出貢獻。
香港人這次以超大比數擊敗建制派,是近一年來「和、勇同行」、「兄弟爬山、各自努力」的綜合結果,反映香港市民團結一致不懼強權,努力捍衛自由、竭力爭取民主所取得的階段性勝利。
這次區議會選舉大變,從民主意義來說,是好事,也是所謂政黨輪替在地區上的表現。轉變未必可以落實,但至少給出機會,讓不同的人和組織從事。而經時間考驗,優劣真偽可辨,下一次選舉也可以扭轉。
到底今次建制派的誤判,是統戰系統出現道德風險的問題,還是大數據分析的局限令他們在「黑天鵝」出現時措手不及?
有投票給反對派的169萬人,是香港成年人口的29%,仍是少數,投給建制派的,則是21%。兩派都遠未得到香港成年人口大多數的支持。
當政府不作為的時候,民間唯有自救,踴躍投票也是自救的一種方式。區議會選舉投票是一次集體表態的機會,支持非建制派候選人,就等同反對政府、向政府投「不信任票」。
林行止對泛民建言,不要以為「民意在我」便可落實「五大訴求缺一不可」的「政綱」,並認為新任區議員在推動區議會的工作時,要有新思維才能踏實推動香港有效管治!
每個人都珍惜用選票去表達自己訴求的機會,亦同時向政府表達出對施政失誤的極度不滿,希望選出新的一批人用新思維去為社區服務。
在單議席單票的區選制度下,建制派幾乎全軍覆沒。面對這樣的形勢,北京有需要全面檢討回歸以來對香港所採取的政策和策略。
20年來,中國政府下令愛國建制派須支持特首執政,但若支持的回報是一個高傲而能力平平的特首,卻不斷削弱他們的從政基礎,還會有永遠的支持嗎?
2019年區議會選舉結束。全日約294萬人投票,投票率達71.4%。多名建制派的立法會區議會「雙料」議員競逐連任失敗。
反送中運動已令很多西方國家要重新評估香港是否能夠維持其制度優勢。假若今次區選未能如期舉行,這肯定會重創香港作為制度優秀城市的形象。至於外資會否因此而離開香港,這個可能性是絕對不低的。
收地無罪,起屋有理?懂政治經濟學的人,隨便可數出收農地起公屋的七宗罪。
特首撤回《修訂引渡逃犯條例》的決定姍姍來遲,遲來當然是比沒來好,不過,只是鬆了「半點」綁,人們會就此平靜下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