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叫地產商賣樓時不要叫價這麼高,自己卻不肯降地價,是否自相矛盾?
通過辯論與辯證,傳遞有價值的信息,化解偏執,凝聚共識,為解決香港房屋難題,辨明真正的解決之道,這是媒體的力量,更是媒體的責任。
不少新界舊區物業更已殘破不堪,部分居住其中的小業主希望沽出手上的舊樓,套現後再另置物業,改善居住環境。
不論公營或私營房屋均出現供應嚴重不足問題,基層居住環境惡劣,儘管年輕人能夠「上車」,也是少之又少。
現代的漂浮構築物及造船技術相當成熟,郵輪一般結構穩固,壽命可長達70年,甚至100年。在籌劃「明日大嶼」願景的同時,興建「漂浮社區」,實行「大嶼」與「漂浮」同行。
團結香港基金為未來10年公私營房屋供應作出預測,呼籲特區政府立即行動,加速推進各項造地計劃,盡全力精簡土地及房屋發展的審批程序。
全港約有7300個祖堂,合共持有2400公頃的土地,面積比「明日大嶼」方案能提供的土地還要多。只要政府肯修訂新界農村祖堂地的交易方式,撤銷不必要限制,祖堂地很快就可以用來解決港人的安居問題。
「明日大嶼」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在審視其財務可行性的同時,也要對其內容和規模作適度調整。
坊間普遍認為香港只有增加更多土地,才可徹底解決居住問題。有論者認為行政長官避重就輕,無意動用《收回土地條例》所賦予的尚方寶劍,以「公共用途」為由回收新界農地以作發展。
政府在8月推出仲裁計劃優化措施,重點為上下限補地價金額的設定。究竟新安排會否讓多一些申請人選擇利用此解決爭議的方法?
回顧過去十多年歷史,每次疫症過後,翌年的私樓入住量均大增,但在供應緊絀、「明日大嶼」遙遙無期下,政府可考慮以獎賞機制或拆牆鬆綁幫助發展商加快市區舊樓重建,以增土地供應。
單偉彪形容,《施政報告》提出增加土地的措施,是「用完就沒有了」。「歸根究柢,要徹底解決土地供應,是要找新的土地出來。」
整個《施政報告》,最叫人失望的是,政府對於近日運動中其中一大主要訴求,政治改革,竟然隻字未提。
有不少人問我林鄭這份《施政報告》值幾多分,如果是去年的話,我會畀80分,今年我扣10分,只值70分,原因是遲了一年,不過,遲到好過唔到。
隨着香港住戶數目上升,房屋問題更引起注意。除了市場因素,公共政策圈使覓地更難。
將私營樓宇供應減低,只會令私營住宅單位的供應量更加落後於市場需求,最終驅使樓價升得更快更急。
香港土地供應及專責小組除了提出包括優先發展棕地、收回局部粉嶺高爾夫球場用地及「明日大嶼」等富爭議性的建議外,亦有提及較少人留意的──利用岩洞及地下空間。
假若林鄭決定明年收回整個172公頃粉嶺高爾夫球場作為土地儲備,並承諾盡快平整高球場土地和加大周邊基建,來大幅增加房屋供應,肯定會改變市民對短期土地供應不足的期望,樓價飆升的情況是有頗大機會受控。
我相信在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的過程中,香港政府要面對多場官司,政府官員要有心理準備。
在西方,民主亦似乎已誤入歧途。政治上的平權,令西方的白人在社會上失去了很多既有的優勢,導致右傾民粹主義有機會抬頭。
香港不是地理上沒有地,拿不出土地,主要原因是政治問題,用任何的一種地,都必會有不知從哪裏跳出來的利益集團反對,他們也大多懂得以自稱為正義作包裝。
政府動用珍貴的土地資源和納稅人公帑,推出不同類型的資助出售房屋計劃,目的是資助市民安居置業,而非協助他們炒樓置富。
無論支持或反對明日大嶼都好,增加供應對遏抑樓價升幅都不會是隔山打牛。我們還是討論哪一個土地選項合乎成本效益的計算吧!
反對填海的理由還有很多。但正如其他土地供應選項,有哪一個是沒有阻力的?有哪一個是沒有反對理由的?
今次施政報告最大的亮點顯然是「明日大嶼」。我一向支持填海造地,且認為規模必須足夠大,否則解決不了香港土地供應嚴重不足的問題。
政府提出「明日大嶼」願景,計劃在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分階段填海,建造合共約1,700公頃的人工島,規模之大,金額之多,恐怕未到立法會,社會各持份者都會極大反應。
我希望在這次土地大辯論之後,大家會對以下兩個問題取得共識。
香港的房屋困局,正是由於過去一段時間,覓地建屋受到泛政治化和充滿猜疑的干擾,寸步不讓的吵吵鬧鬧。
漂亮說話不能當成實用面積,矯情論述不能幫你儲首期,解決現實問題往往又市儈又充滿銅臭味。經濟學者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內地近年盛行把二房東的業務企業化,規模化。一些發展得快的機構三數年裏已收了逾十萬套房子,再分租出去,賺取租差。內地稱這種業務為長租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