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學生,慢慢就會學會揣摩老師的意思,希望答中老師心中的答案。這是什麼學習?請想一想,學生是在心中尋找最好的答案,還是在尋找老師認為標準的答案?
去到青年時期,他對著電腦,眼睛也不望你一眼,你說「想做點什麼?」他說「我好唔得閒呀。」
我的建議是讓學生透過動手做提升孩子面對未來所需技能,包括:自理、自學、探究、創意思考、解難、應變等,這不就是我們之前一窩蜂去推動 STEM教學的目的嗎?
香港以至華人社會的中小學生功課壓力大,考評焦慮感高,並未能愉快學習;華人文化普遍以為功課及考試壓力能推動學生努力而成績才會好,本文的數據分析正正否證了這個誤解。
本文結合PISA及HBSC兩組數據,探討香港中小學生的幸福感和身心健康,以及功課壓力、考試焦慮感和家庭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並提出家庭及學校可行的方向。
誰喜歡功課?不會是學童吧!學童情願玩樂也不喜歡功課,應是有相關成長經驗的過來人的「共識」。
芬蘭的老師認為,學生覺得有選擇,就會樂意參與。這樣一來,功課不用劃一,不同能力的學生也各得其所。
如果教育法有效,從小開始吸收正體字,絕大部分孩子學習並無問題。
自己做功課和自理的好習慣將陪伴孩子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