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經濟改革,一直都借助市場和全球化,唯改革過程中也嘗了不少苦頭,不時有「一收就死,一放就亂」的感嘆。這問題的來源,其實正是對人性的不了解。
筆者對日本幼師的專業精神深感欣賞,並希望與她們攜手合作,提供不同的教育理念及更優良的教學配套,為日本的孩子提供更佳的學習環境。
上海的普通高中課程設置,過去20多年間也努力地謀求多樣化和具選擇性。不過,目前為止,高中3年的課程範圍事實上限定死的。相比之下,M校4年的課程框架中,給予了學生大得多的選擇空間。
告別嬰兒期,剛剛進入幼兒期的兒童,雖然還會不時地喜歡在媽媽懷裏撒嬌,用小手摸一摸媽媽的胸部,回味一下吃奶的感覺,但智力和行為發展開始會出現顯著的變化。
第31屆夏季世界大學生運動會7月28日至8月8日在成都圓滿舉行。本屆大運會香港的大學生健兒們創下歷屆大運會以來最佳成績。作為香港前線教育者,筆者感到欣喜的同時亦反思成功運動員背後香港教育的參與。
2023年2月13日,對學校來說是個紀念日。學校預備了一份紀念禮品送給全校師生──那是一枝種子鉛筆,筆頭藏了幾顆植物種子。我藉此勉勵同學:要以筆描畫未來,寫下人生新一章。
3天的自由檢測,工具不匱乏,剩下要考驗的,就是港人運用自由的水準、自由的素質了。
教導孩子收拾的方法很簡單,不收拾就要承擔後果。但是不要矯枉過正,孩子一不收拾就盯着他,這樣培養不了自律。孩子需要時間學習,包括從錯誤中學習。
身處非常時刻,需要彼此諒解,共度難關。有宗教信仰或共同哲學理念,例如儒家的克己復禮,又或有濃厚的家庭觀念,大家要互愛。
要美國政客糾錯,真是夢想。唯一沒有辦法,是應付病毒,而病毒洽是長存的疾病,要自由,不自律,就是自賊。
究竟有什麼原則可以讓莘莘學子成為好學生呢?以下有十個原則可供參考!
自律是一種普世人格目標,儒佛法都是殊途同歸。但是歸根究柢的目標,就是認識自己的心,禪宗稱為「本來面目」,不受外緣和概念產生的假我所蒙蔽。
大學生都是18歲以上的成年人,不懂自律抗疫?中小學乃至幼稚園的學生,都能開開心心返校上課,為何大學不能將課室重新開放?結果推原因,是抗疫物質匱乏?是大學師生仍怕感染?抑或另有不能明言的理由?
5月27日一個充滿着期待的日子即將來臨,同學們都懷着興奮的感情重返闊別多時的校園。在開學前的一天,讓我們以三個「起來」一同攜手重新出發,開展新的一頁。
針對現在的新冠肺炎疫情,子女有非常充足的時間及機會,是鍛鍊自理能力的最佳時刻,不容錯過,家長可以讓子女擔起自己的自理任務或一些家務。
當老師能接納自己,自然便能以平等心看待學生。和過去的學習有不一樣的地方,內觀是真正往內探索的過程,是一次體驗,當自己能接納負面感受時,人自然便得快樂。
一般家庭最忽略的就是自由探索時間。現在突然間大家很多時間在一起,家長每每教得太多、規管過度。蒙特梭利教室中,孩子自由地在安全準備好的環境中探索,同時要學習自律,教師會適時干預引導或教學。
形同虛設的強制檢疫提供極大誘因,予擔心被感染而對當地醫療沒有信心或屆時因病人太多而無法入院的人士,從內地到港居留14天,倘若期間病發可到香港公院醫病,無事便當買個保險。
成功非僥倖,往往是經過長年累月的努力才達到,制定合理的計劃,然後不論陰晴持續地每天跟隨計劃前進,過程中需要的不是一個聰明的頭腦,而是自律、耐性和堅持的品格。
吳瑞卿博士寄語年輕人:「第一,對世界的看法要比較開闊。第二,要對主修科目以外的東西感興趣,千萬不要局限自己的人生。」
尊重不單是語言上的禮貌,更是行為上的藝術。懂得尊重的人會是一個有內涵的人,思維及行為也是較高尚的人。
專家認為父母閱讀文本要有戲劇感,不時要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因為關鍵在孩子注視你的表情和聲調時,那種互動才有影響力。
在職場上,何謂自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