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智的決策往往需要避免遭訊息淹沒,在看似雜亂無章的資訊中篩選有用內容以作出決定,有時直覺的配合,可起畫龍點睛的作用。

未來,隨着AI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它將在更多領域中發揮更強作用。究竟AI對人類社會產生的深刻影響,會是危機,還是良機?

科技的力量驅使商業教育變革,教育工作者和學生身處創新的前沿,需要學習和善用科技,發現新的機會。

在人類與機器人沒有邊界的時代,香港新一代要及早做好準備,否則只是作為機器人的一部分,卻不能將機器人變成自己的一部分。

憑藉過去20年雄厚的財力,中國在研發尤其是實驗性開發方面的投入早已超英趕美,猶如另一場金融競賽。阿里雲剛宣布,其智能助手「聽悟」已接入語言大模型(LLM)「通義千問」,將可大大提升個人和企業生產力。

他覺得AI是我們人類智能的延續,可以幫忙證明很多數學上的問題,我們收集了很多不同的資料,這些數據我們人腦可能不夠大容納它們,AI可以,但這些資料基本上是人類搜集得來的。

最近和香港各路英雄談天,最熱的3個問題是,一,台灣會不會打起來?二是美國會不會債務違約。三是有無用過ChatGPT,是否擔心因此失業?

當前人類的智力存在一個極限,就像宇宙的光速一樣,雖然圖靈機的AI可以無限逼近人的知識,但教授認為要突破奇點,需要滿足3個條件,即擁有自我意識、突破智慧常數以及擁有創造性。

美國朝野為什麼也爭論ChatGPT?如何讓學生正確認識AI新工具?一起聽聽立法會議員黃錦輝教授的分析。

小紅書為何風靡內地網絡?它只是YouTube或 Instagram這些網絡社交媒體的翻版?

AI技術是不可阻擋的大趨勢,改變了未來教育的發展。「CHAT GPT、AI、Web3.0潮流下的教育創新及應用點子」研討會,讓業界人士與教育工作者互相交流,一同探索科技發展與未來學習的關係。

作為教育工作者,既不能影響科技的發展,卻可以積極發揮科技的積極效用,也應該研究(尤其是對學生的)負面風險。這方面,香港的教師,看來也是頗有優勢。

ChatGPT可以做的事情令人大感驚嘆。立法會議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本身做相關研究,他認為人不能太過依賴AI,否則只會愈來愈蠢。

人類正在走進一個計算機智慧化的時刻,計算機會變得比人類還要聰明,屆時人類(身體、頭腦、文明)將發生徹底且不可逆轉的改變,甚至近來人類文明的終結?

2020年底由OpenAI推出的GPT-3問世,AI已經可以接近甚至超越人類,能自動生成對話、報道新聞、寫小說等。但ChatGPT依然存在漏洞或錯誤需要繼續完善,廠家有責任去解決。

隨着文明、科技的發展,學生多依靠工具來輔助學習,連查找資料和書寫全部依靠電腦,反而讓學生不懂自主思考。學生的求知自學能力正在急降。

國際知名人工智能專家李開復博士在港大舉行講座,表示中國現時已是人工智能的超級大國,審視中國現在不斷增長的科學實力,將來極有機會成為其中一個領導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國家。

連續第4年舉辦的國際青少年創科奧林匹克大賽,今屆設有6個比賽項目,培養香港青少年科技學習和創新的興趣。聖芳濟書院的機械人隊伍勝出了WER機械人香港區賽任務挑戰賽,將代表香港出戰於上海舉行的世界賽。

梁錦棠拜葉問弟子梁相為師,到1969年便得師父認可下開始業餘私人授徒,2010年成立詠春梁錦棠國術中心。梁師傅説詠春功夫很重視武德,習武為強身健體,在必要時出手止武!

筆者相信,鼓勵學生有興趣者進一步學習AI,是擺脫跨代貧窮其中一條有效途徑,正如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在《21世紀的21堂課》一書中所說:擁有資料的人,就擁有未來。

為協助出版業界加快轉型,香港出版總會周四(7月21日)推出「出版3.0」計劃,將會開始徵集優質並具國際市場潛力的本地出版物,以建構香港智能電子書庫。

新聞界既要維護新聞自由,發揮傳媒監察力,又要重視新聞道德和社會責任,沒有專業精神,便會失去平衡。

浸大交響樂團將與AI虛擬合唱團同台獻技,合力演繹新編的管弦樂合唱團版本歌曲《東方之珠》,這將會是世界首次有AI合唱團演唱中文歌曲。

教城與Microsoft合辦「Master Code編程大賽」,並以「AI 構想.智健康生活」為主題,鼓勵學生以人工智能科技及編程,設計出促進人類健康的創新方案,改善人類生活。

回想2017年前,香港鮮有獨角獸,唯在政府、香港各大學及相關機構的大力扶持下,短短4年間香港獨角獸湧現,為香港創新科技產業及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在新一年,參照吳恩達教授所預測的「人工智能」發展趨勢,各校的AI研究團隊必然會加倍留意在相關領域技術的發展。

2014年底由中國科學家湯曉鷗教授率領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團隊在香港創立的商湯科技,12月30日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正式掛牌買賣。香港科技結合中國大陸市場規模,將繼續被視為成功的方程式。

受疫情與人工智能洗禮下的教育界,老師如何掌握科技的知識與運用?混合式學習會否成為未來學校的常態?學生如何才能擁有21世紀需要的創新思維、品德與心靈健康?學與教博覽今年的展覽趨勢或可見一斑。

現階段無論是商界或學界,都可盡力探究VR及AI在教育上的實際應用及整合,提升現有工具的準確和細緻度,並擴充至其他界面作有效溝通,這就是進入元宇宙的過渡時期。

近年科技界及跨界學者也開始談論AI科技發展衍生的另一方面問題,例如個人私隱的保障、AI發展的倫理風險、數據和算法的不當使用,出現批判AI的思潮。藝術界也不乏這些課題的探究,是創新美術教材的思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