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改革開放

香港的前世今生──由電視劇《繁花》說起
作者:馮可強2024-05-07
中國通過40多年改革開放,一躍而成全球第二經濟大國,各領域的先進發展令舉世讚歎;而反之,曾為中國大陸現代化急速發展起了引進窗口和學習對象作用的香港,卻不進反退,變得平庸和迷失。香港今生是否已窮途末路?
閱讀日讀書分享會
作者:郭一鳴2024-04-26
在人人擁有社交媒體,網絡資訊傳播無孔不入的今天,讀書風氣漸失,再如此下去,恐怕連「讀書人」這個稱謂也可能成為歷史。特區政府響應世界閱讀日而設立全民閱讀日,初心可嘉。
漫談在歷史轉折中「齊齊看電視」的國劇劇情
作者:陳奕偉2024-04-10
整個新中國發展歷史,一定會經歷不同程度的起起落落。每一個決定可能是對,可能是錯,但最重要的,是一切以民為主,以改善人民的生活為依歸,不斷改進、修正。
香港也要思想解放
作者:陳景祥2024-03-16
在港英年代,港人的「共識」是沒民主但有自由;雖然手中無票,但港人卻可以百無禁忌,對政府施政放言高論。不過現在大家感到的卻是一股壓抑,一切要小心翼翼、好自為之的氣氛。表面的平靜,掩蓋不了社會內部的焦慮。
國家持續改革開放 為香港帶來更多發展機遇
作者:劉兆佳2024-03-12
在國家的持續不斷的改革開放過程中,香港將得到源源不絕的發展機遇,但香港也必須在制度、法律、政策、規則、教育、培訓、政府施政和社會投入上作出艱辛的改革和提升後才能把握好和用好那些機遇。
譚新強:日本靠什麼手段成功推動股市強勢反彈? 五大建議助中國逐步開放資本帳扭轉劣勢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3-11
最保守的日本企業文化也正在經歷改革。中環資產投資基金創辦人、行政總裁兼投資總監譚新強認為,聰明的領導人知道中國經濟並非一片美好,開始意會到企業效率的重要,並提出幾點建議幫助中國企業改革。
汪濤:探索中國地區發展不平衡與政策的動態調整
作者:香港國際金融學會2024-02-27
儘管面臨各種挑戰和經濟體制機制的不足,中國迄今為止成功地保持了快速增長。值得一提的是,進入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及其利潤也在2022年前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增長。那麼,為什麼過去大多數悲觀的預測並未實現呢?
南京金陵飯店──中國改革開放第一高樓
作者:嚴吳嬋霞2024-02-26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系,我慶幸有生之年目睹這個巨大的變革。
汪濤:理解中國經濟發展的幾個關鍵因素
作者:香港國際金融學會2024-02-23
儘管有着黨中央的集中領導,地方政府在經濟方面擁有很大的影響力。考慮到國家的龐大規模和每個地區的不同情況,中央與地方的博弈已經有幾千年。在中國的經濟發展和政策演變中,地方政府的利益和作用不容忽視。
徐友軍:珍貴片段 永恆瞬間──回憶李克強本科生活7件事
作者:編輯精選2024-01-10
本科四年,李克強像兄長一樣時時關心我、呵護我。李克強,你的音容笑貌依在,你是我的兄長,你永遠活在小弟的心裏!
香港大學對中國改革開放的貢獻
作者:文灼非2024-01-09
拜讀《香港大學世紀之問──改革開放初期與內地交流的人和事》,讓我回憶80、90年代與內地高等教育界的交往。
重置全球化:一球兩制下尋找融合之路
作者:劉寧榮2024-01-08
為了全世界的和平發展,政治的多極化和安全的多極化很重要。美國極度害怕多極世界,並力爭維持一個已經不復存在的單極秩序,但多極世界比任何其他秩序都更符合美國的利益。
習近平:祖國統一是歷史必然 蔡英文:必須符合民主原則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1-01
2024年來到,兩岸領導人分別發表新年賀詞,在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指中國目標很宏偉,也很樸素,歸根到柢就是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而在台灣,總統蔡英文則強調,台灣議題要以台灣人共同的意志來做決定。
受益「後生仔」的感想
作者:編輯精選2023-12-09
在那個百業待興的年代,香港大學建築學院以黎錦超教授為代表的先賢們架起了中外建築學術界的橋樑,增強了國際學者對內地建築學的認知。30多年前先輩撒下的種子,在今天結下了豐碩的果實,讓筆者這樣的年輕人受益。
解讀港大「世紀之問」
作者:陳婉瑩2023-11-28
自百年前「為中國而立」這命題的提出到今天,不同的人在不同時期對「港大為誰而立」提出了不同的說法,他們有是為了考量昔日大英帝國的利益,更多的是基於對國家和香港的的關懷和熱愛。
新的世界秩序正在形成:從現在看未來
作者:謝祖墀2023-11-23
新的世界秩序可能看起來十分複雜,但正在發生的改變意義深遠,也將為許多人或企業,甚至國家提供更公平的競爭機會。對企業而言,它們應該沉下心來,認真地審視和思考這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他們來說意味着什麼。
中國與外資企業的共生關係:從過去到現在
作者:謝祖墀2023-11-16
儘管歷年來都有跨國公司因為不同的原因離開中國,但大部分的跨國公司亦會依然繼續在中國經營和進行投資,同時亦有新的公司進來,或者發展新的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關係。
李家超:香港要鞏固八大中心定位 鄭雁雄:大灣區城市聯合推動經濟轉型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1-15
中聯辦主任鄭雁雄表示,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化化的應有之義,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首要任務,亦是香港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必由之路。
施仲謀:一堂課應該是一首詩
作者:編輯精選2023-11-05
洪勝生老師在福建師大附中退下教席後,並沒有中止其傳道、授業、解惑的事業,反而積極地在紙媒開闢新天地。他以其累積了數十年、已達爐火純青的語文教育功力,提煉出一則又一則的金石良言。
中美關係將迎巨變?兩國大灣區合作可成發展新亮點
作者:何志平2023-11-01
這一切,如同國家領導人對紐森說的:「中美關係發展到今天,成果來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中國始終堅持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中美要告別零和博弈,理應從更高戰略角度和更遠政治視野來思考中美關係。
歷史上失敗者與成功者的分野
作者:張建雄2023-10-19
在東方,失敗者是裕仁,侵華結局是吃了原子彈,但居然逃過戰犯之罪,還當了虛君44年,日本變成美國附庸。毛澤東「抗美援朝」勝利,換來25年的自力更生,中美和解後,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換來45年的脫貧致富。
跨國公司區域總部對香港的重要性
作者:謝祖墀2023-09-29
當跨國企業認為他們在香港可以建立區域中心時,這無形中亦會給香港人,特別是香港的年輕人,提供更多高質量的就業機會,特別是在複雜環境中所需的戰略規劃和思考能力,以及帶領大規模團隊(往往是跨界)的領導力。
外交部:沒有禁售禁用外國手機 唯高度重視網絡安全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9-14
周三(13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例行記者會回答日本朝日電視台記者的提問時,否認政府禁止購買和使用蘋果手機。
不容樂觀的未來:從後冷戰全球化到後新冠「半球化」
作者:劉寧榮2023-09-08
未來之路離不開「創新」二字。中國已經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經濟總量、發展水準等因素,決定中國已經不可能再繼續複製別人的老路了,必須走出一條創新之路。
中國往何處去?
作者:陳景祥2023-08-25
中國式改革,最後能否創出另一套中國式軟實力與美國抗衡,令中國在經歷眼前的困境之後,能夠再創高峰?這對中國來說是一個重大考驗。
中國如何探索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
作者:謝祖墀2023-08-10
中國改革開放後所經歷的有成功,亦有不成功,但總的來說,中國取得的進步是比較多和顯著的。而且因為它內在的「試驗、學習、調整」的規律,它亦形成了一種自己修復的能力。
清理房地產
作者:陳文鴻2023-08-07
市一定要救,但救的是已支付部分房款的民眾和爛尾樓,不能援助已建成卻無市場要求的地產項目,不能援助投機炒賣的購房客,地方與中央財政,不能用作延續地產泡沫。
上一次百年不遇的巨變
作者:張建雄2023-08-07
18世紀英國已是世界第一大國,但等到1840年才發動鴉片戰爭,擊敗大清。最終,這段百年不遇的變革,成功是日本1856年的明治維新,1861年取消農奴制度的俄羅斯帝國,但國力已強是美國。
中國發展韌性的底層邏輯
作者:謝祖墀2023-08-04
自從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不斷地透過「試驗、學習和調整」的機制,並運用它大規模的組織能力,使整個國家具備高韌性的發展,在困難中始終擁有一股向上的力量,這是我認為中國可以的原由。
中國式現代化與多軸心文明
作者:馮可強2023-06-06
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在科技發展的一些範疇亦處先進國家前列。中國的物質文明,將在美國政府全力阻撓下繼續前進。但如何繼續發展中國精神文明,及促進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相協調將是關鍵。